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仿梯田构造绿地毕业设计(论文)摘要:人能对美的环境产生体验与共鸣,使人的精神受到感染、陶冶和精华。因此,高校的规则、单体的设计,除了要符合教学的功能要求、便于师生活动外,还应充分发挥校舍、运动场地、绿地、雕塑等的育人氛围。本设计旨在通过对国内外校园设计的特点、作用、规划设计要点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与解决;另外通过对使用者不同的心理分析,以较合理地设置环境空间。最终结合“梯田”、“肌理”这些概念,设计仿梯田样式阶梯,以肌理为主的广场和分割式草坪绿地,再合理分配植物与道路,设计出一个以人为本的校园广场。并为师生们提供一个即可休息也可学习的活动场所,使师生们在景观绿地的舒适氛围中释放学习与工作造成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关键词:梯田;肌理;绿地1日本九州产业大学设计案例的分析与比较九州产业大学是一个经典的设计,将校园设计成公园,旨在为师生们提供一个多元化的休息空间。师生们可以在校园中自由行走,享受漫步的时光。笔直的线条和多变的曲线,以及不规则的线组成了这个环境多样性的复杂地形。并且在九州产业大学里的其中一个广场就是参照了日本传统的梯田设计而成。每个角落,每块地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使用的功能以及自由,既与公园般的校园相呼应,又影响着在其中生活的人们。该校园的设计者中村俊辅(ShunsukeFuruie)就说过,将校园设计成公园,打造一个不同的校园景观是我们的设计重点。对于方案,设想的最初是设计出能加强人群活动行为的同时,又能使师生们在某些场所和空间能停下来欣赏的校园景观。同时兼顾这两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带领整个校园的景观都被激活起来。从该校园我们感受到了将类似景观的环境应用到较大的校园广场中的可能性,有机的将校园景观与生态结合起来,与我校一墙之隔的外面便是一片密林,行走于广场之中犹如置身于大森林,在热闹的校园中存一片安静的绿地。HYPERLINK\l"_Toc212650942"2设计选题内容的简要陈述梯田景观作为农业文明阶段的产物之一,促使人与自然发展成一种竞生关系的阶段,便是发生在农业文明阶段。梯田景观是农业生产的场所,人与自然的竞生关系在这一生产性审美对象中影射而出,而对自然的崇高之美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以竞生性为载体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本设计方案以“梯田”为灵感,经过头脑风暴延伸出“肌理”、“曲线”和“切割”等设计元素。柔和的曲线打造梯田阶梯景观,在一级一级的阶梯中还有水池与植物的衬托,还原不一样的“梯田”。弯曲的线条,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配色,塑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校园广场。用切割手法将草地分割形成独立的个体,但是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与整个广场独立起来,但同时也是广场的一部分。3设计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这样的环境绝不可能真正产生,一旦产生,也不会保持静态,由本质来看,它应是动态的,发展的,随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它永远不可能成功,但这种创造理想化环境所做的努力是必须体现在所有景观设计以及主要问题、学科和目标之中的。按道理,所有的规划都必须适合我们的生理尺度的衡量,必须满足我们的感觉——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检验,还必须考虑我们的习惯、反应和冲动。然而仅满足动物生理本能是不够的,还需满足作为一个完整的认得更广泛的需要。”我们的设计应该在发挥景观最大作用的同时还应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但仅仅适应是不够的,好的设计还应带来乐趣和灵感。如今发展迅速的社会,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了生态的重要性。校园也是如此。高等学院是培育人的环境,不仅有指引明确的、相对独立的、较高品位的文化环境。根据高校在自身中的定位,校园广场和空间的设计要尽可能给予以明确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来确定适用的环境,包括面积适宜的场所、具有设计感的铺装、高差比较明显的地形等,这些着手点都能成为很好的设计要素。由此可见,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我们旨在打造一个融合生态与舒适的优点,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景观。4设计的实地勘察结果与分析在设计初稿之前,我们对校园以及需要设计的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及调查。发现该地绿化率不够,裸露的黄土地显得格外荒凉,与我们校园的景观格格不入。且场地旁边的道路是我们学校的主要道路之一,是通往7栋和13栋等建筑物的必经之路。所以,这条道路及场地是我校的重要景观点。但由于我校围墙外便是校外人员的种植场地和养殖场地,空气不清新,且异味比较大。经过此路的学生们都反映,每到夏天的时候,时不时就会闻到隔壁传来的难闻的气味,且夏天炎热,此路绿化较少,不遮荫且没有供休息的地方。我们必须根据师生们的反映来思考我们的方案,如果设计者只是单纯的从自己思想出发,而忽略了人们需要的是什么,那么这个设计者是失败的。假如一个设计者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与使用者的情况不符合,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