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数学小数除法说课稿人教版数学小数除法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小数除法说课稿(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数学小数除法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及单位换算,在三年级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前两节还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同时,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虽然对小数除法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也具备了一定探索知识的能力和经验,但是他们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学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的探究。所以要多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难点:能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五、教法学法1.启发式提问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对比发现与前面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产生认识冲突。2.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除数是小数的计算的'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六、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三)探索算法、优化方法。(四)试用方法、解决问题。(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六)拓展练习、应用提高。(七)全课总结、畅谈收获。(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学环节1、元、角、分的单位换算1元=()角1元=()分1角=()分0.25元=()角0.63元=()分23角=()分2、除法算式24÷3240÷302400÷30024000÷3000(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学环节(三)探索算法、优化方法。教学环节8.54÷0.7854÷7085.4÷7(三)探索算法、优化方法。幻灯片10(三)探索算法、优化方法。教学环节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①将除数扩大,使除数变成整数。②除数扩大几倍,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③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四)试用方法、解决问题。教学环节45÷7.2(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教学环节0.78÷0.2=()÷20.7÷0.25=()÷250.012÷0.25=()÷()32÷0.08=()÷()填数游戏(六)拓展练习、应用提高。教学环节我买了9.5千克的苹果,交给售货员30元,找回7.20元,买苹果花了多少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六)拓展练习、应用提高。教学环节(七)全课总结、畅谈收获。教学环节今天通过帮助小东和小红解决谁打电话时间长学习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你知道怎样计算吗?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谢谢!数学小数除法说课稿2一、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笔者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