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一)发展=经济增长的发展观。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二)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人们在肯定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注意到发展中质的变化,认为发展不只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三)发展=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全球性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和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为,主张实现在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四)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发展学论著《新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提出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并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高擎起“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大旗。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进一步告诫全党:“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不言而喻,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形成了一条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清晰的历史线索和思想脉络。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总之,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问题,现在是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更要注重从"农"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下一步的经济改革,要着眼于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国家政策要对解决"三农"问题给予更大支持。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也表现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还表现在省、自治区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许多同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不到位有直接关系,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领域有其特殊性,政府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提"市场化"或"产业化"的目标和口号。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