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儒家的第二传统.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谈儒家的第二传统.doc

谈儒家的第二传统.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儒家的第二传统马树林2012-06-28生命力最为强大的学说,永远是某种道德学说。孔学、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基督教、佛教等等重要的思想体系和主张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各领风骚,历久弥新,你方唱罢,我再登场,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各自所独有的道德倾向具有着永远的感召力!近现代,儒学历经攻击甚至打倒而仍然不肯湮灭,其原因并不在于其制度主张对现代中国仍然具有什么适切性,而在于孔学的核心的道德主张对于所有人类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永远的适切性。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够做到这些,岂非圣人矣?如果去掉其他所有的繁文缛节,单单留下这几句话,孔学和儒学也足以流芳百世!如果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孔学的话,“仁”一字足矣!“仁”是孔学的根,也是儒学强大生命力的奥秘之所在。正是仁爱之道德,支撑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昨日,过河先生在网上的这段评论则更为深刻,深解鄙人困惑,冒昧转录:这种人与人矛盾能够得以缓和的可能性来自何方?《大学》开宗明义道出了其中奥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孔子要培养一批“新人”,这批“新人”要象孔子那样安贫乐道,追求至善境界。在孔子看来,这种至善境界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人生的意义和欢乐所在。他赞美颜回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信奉这样的人生追求与归宿:“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此,愚亦不必浅薄,认为孔学或儒学也许可以分为两个传统。“仁爱”,多么可爱多么珍贵的主张,但可惜并没有成为儒学的“第一传统”。“仁爱”之道德,虽然是孔学核心,但只能是“儒学的第二传统”。中国儒学,如果统而论之,永远也走不出其内在的悖论!永远也难以复兴!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的制度传统,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专制政治制度和社会领域的爱人有差等的“差序格局”。这是在历史上影响最大、最为显在的儒学正统,必须彻底抛弃。这是儒学的“第一传统”。当然,孔子提出之时,对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专制制度的设计,也是孔子的局限。儒家的道德主张与其制度主张存在内部冲突,也就是说,第二传统与第一传统总是在打架。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一个治乱循环的政治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孔子被另一个孔子打败、然后又被第一个孔子再打败的历史。古代中国,不断起义又不断专制的历史,就是“儒学第二传统”不断打败“儒学的第一传统”、然后“第一传统”再打败“第二传统”、然后“第二传统”再起义的过程。治乱循环的历史,就是制度和道德在打架的过程。于是,人格分裂。皇权统治者多是双重人格,执掌权力之前,可能是一个真诚的“圣人”,掌权后被专制制度狭裹,就阳儒阴法、面厚心黑、玩弄权术、人格分裂。于是,造成整个社会的文化分裂;说一套,做一套;说的是东,实际上说的是西;前一分钟是东,后一分钟就是西;这样的情形,俯拾皆是。呜呼,哀哉!几千年分裂的文化,几千年分裂的人格,眼神迷离,内心凄苦,难为了国人!妨碍了国运!广泛一点来看,道德是一个连续谱,黑色连着绿色连着红色,从有害到无害到利他不断排列。道家文化主要是无害绿色道德,儒家文化主要是红色利他道德,但都中庸,处于道德光谱的中间段,支撑了中华文明,但都需要文化改良。愚用“生长主义”进行文化改良。“无害生长”、“仁爱生长”都可以成为生长主义的价值观的一部分。同时,将道德区分为制度道德和社会道德。制度上当取绿色道德,社会生活层面当红绿结合。制度技术上儒道多不可取,当以民主共和法治实现制度道德和制度效率。整个社会,再提倡无害道德和仁爱道德,实现每个人有道德有效率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