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邻家****曼玉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4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渔歌子》教学设计.docx

《渔歌子》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渔歌子》教学设计《渔歌子》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渔歌子》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教学思路: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教学流程:一、温习旧知巧引新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3、了解词牌《渔歌子》。(1)读词名《渔歌子》。(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3)“渔歌子”又叫“渔父”,是一种词牌名。【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二、初读古诗要流利1、学生初读词。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指名读,划节奏。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5、齐读,注意节奏。【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三、情景交融明诗意1、理解意思。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习,理解词句的意思。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设计意图: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难懂词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4、想象,品出词中画。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1)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春天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l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甚至是闻到些什么。l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l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词人张志和,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样美妙的世界?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孩子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1)自由练背(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7、齐诵。【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等景物来感受词中画面的美,并通过联系画面、融情想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作铺垫。】四、巧对词作悟诗情1、走近词人。通过课前预习,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介绍。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