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番茄方案在作业管理中的实践探索番茄方案在作业管理中的实践探索——初一(20)班加强和优化作业管理作业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优化作业管理实施有效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作业管理是减轻学生负担之需,是落实有效教学之需,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之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之需。作业管理的深邃,使一线教师似乎永远焦灼在无奈的门槛边,上面一再强调给学生减负,可是怎么减?减多了,科任老师有意见,不减,学生每天熬到半夜甚至凌晨搞疲劳战,第二天课堂质量就大打折扣,得不偿失。减嘛,又担心学生成绩受到影响。再说作业多少是合适?以量来衡量还是以时间来定?有时想想,难道果真是作业多到要半夜三更吗?记得上一届,我们班有一次不完成作业的人数刷新历史,可那次恰恰是我们班作业最少的一次,只有一门学科布置了作业,而且作业时间以课代表的速度是15分钟之内。再纵观历届平行班的学生,你作业再少分层再简单,他也不一定会做。所以涉及作业管理的因素太多,有学生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作业布置的质量和数量因素,因此也就使老师被忐忑和诱惑交织着,既感到困难重重又跃跃欲试。于是,这些年来我一直立足我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思考和探索着一个更好的作业管理方案,以能真正帮助我班上的同学更快速高效完成作业。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发现,但凡做作业做到半夜三更的学生成绩一定不太好,而且大多是那种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也没有计划学习的。回到家吃饭要半天,吃完饭要喝杯水又半天才慢慢拿出书包来,翻开语文作业写一会就不愿做,又去拿英语,英语还没翻开,又想还是先做数学,时间就这样磨蹭掉了。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是管理学生作业的关键,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地做作业和计时作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作业效率,缩短作业时间。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让学生有计划地计时做作业呢?本学期开学初,我就开始着手实施番茄方案,起初是在班上挑选8位经常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钟的同学试行,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这些同学作业效率都有明显提高,于是4月初我开始在我班上正式实施番茄方案。一、何谓番茄方案?番茄方案是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使用番茄学习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作业,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作业,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进行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然后再开始下一个番茄。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2、每30分钟为一个番茄,25分钟作业+5分钟休息;番茄作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3、完成一天的作业后,根据记录对当日的学习情况进行复盘,对第二天的学习时间进行规划。4.班上统一印制番茄记录本,记录本上记录每个学科作业完成的具体时间,几点~几点,便于老师了解作业时长,统筹管理好班级作业。5.要求课代表布置作业时需要写上预估作业时长。二、番茄方案的三个常规当今教师职业承载的使命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有“教育优先教学”的职业理念,让自己的职业行为由学科教学跃入学科教育。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一字之差,是情感的渗入,是理念的跨越。教而不育,仅及皮毛,师生难以交心,“亲其师信其道”便要大打折扣。因此,作业管理也要渗入情感。(一)变管为理教师是教学管理者,“管”是其绕不开的一份责任。我认为“管”的最高境界是“理”。1、理解学生作业的“负重”。做学生不容易,做个好学生更非易事。我经常回忆起自己做学生时的“坎坷”经历,并以此作为面对自己学生时的借鉴和参考。2、理顺作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之精细化。教师应该清楚学生什么时候该做哪些作业,学生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并尽量精简作业。3、理性对待学生的“难”。教师要本着“包容个性、尊重差异、相对成长”的原则,争做学生的“最贴心人”,关爱学生,让他们体验到“相对成长”的快乐。(二)变督为导督为督促、督察、督查,有催促、问责之意,教师用之无可非议。但若用得单一、频繁、不当,往往收效甚微,直至无效。极端情况下,督导变成督倒。所以,导应是达成督的有效手段。1、指导。教师要转变思路,帮助学生制定作业方案,明确作业的目的,提高作业意识,从而认真完成作业。2、疏导。番茄方案实施初始阶段教师应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少督多疏,尽己之力,做学生的向导,找出不足,不断反思,化解疑难,疏通作业之道。3、诱导。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与学生一起设置阶段性目标,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通过情景诱导、问题诱导、方法诱导、目标诱导等等,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孔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便是我在教学路上在番茄作业方案所追求的目标。(三)变惩为治惩有惩罚、惩戒、惩处之意。有人认为,惩是为了治,严惩更是为了好治。更有甚者把惩当成治。我有些不以为然。当教育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