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目的及要求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概念:中药性能即中药药性理论,是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中药性能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中药的多种特性。主要内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一、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寒热温凉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微寒相当于凉,大温相当于热。按照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①寒凉药:即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如石膏、知母、黄芩、大黄等。②温热药:即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③一般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攻下、平肝等功效的药物,其性多为寒凉;具有温里散寒、发散风寒、补阳、祛风湿散寒等功效的药物,其性多偏温热。二、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还有淡、涩味。淡味附于甘味;涩味附于酸味。药味不同,作用不同。1.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如麻黄、橘皮、赤芍等→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病证。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如大枣、甘草等→治疗虚证、脏腑不和、拘挛疼痛等病证。3.酸(涩)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乌梅和五味子、龙骨和牡蛎、诃子和金樱子等→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4.苦味:“能泄、能燥”,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①“泄”指降泄(如苦杏仁、代赭石)、清泄(如石膏、栀子、蒲公英等)、通泄(如大黄、番泻叶等)的作用。②“燥”是燥湿,即苦寒燥湿(如黄芩)、苦温燥湿(如苍术)→治疗实热火证、湿热等病证。5.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如芒硝、牡蛎、昆布、大贝母等→治疗便秘、瘰疬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6.淡味:“能渗、能利”,即具有利水渗湿或利尿作用,如茯苓、薏苡仁等→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三、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同为清热的寒凉药,石膏、知母等长于清肺、胃实热;黄连、栀子等长于清心热;夏枯草、龙胆等长于清肝热。针对具体药物,一种中药,往往具有多种功效,故可归多个经。如麻黄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功效,故归肺经;又可利水消肿,主治水肿,故又归膀胱经;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归肾脾肺经。引经药:一些药物除可自入某经外,尚可引导他药进入某经,即起“向导”作用,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四、升降浮沉: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用于调整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①具有发散表邪、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涌吐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向上向外,多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②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咳平喘、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收敛固涩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向下向内,多具有沉降的作用趋向。升浮药,大多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为气厚味薄之品,质轻,属阳,作用趋向特点向上、向外。沉降药,大多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为气薄味厚之品,质重,属阴,作用趋向特点向下、向内。五、中药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①毒性分级:有大毒(巴豆、马钱子等)、有毒(附子、牵牛子、蜈蚣等)、小毒(苦杏仁、细辛等)之分。②中毒原因:常常由于剂量过大、服用太久、炮制不当、配伍失误、制剂不妥、外用失控、误食误用等。③防治措施:综上所述,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从不同角度反应药物作用特性的性能;毒性则是从安全用药的角度反映药物的另一种特性。一、中药的配伍,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中药的配伍。包括“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1、单行:单用一种药物治疗疾病,如人参治疗气虚欲脱证;马齿苋治疗痢疾。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如麻黄+桂枝,石膏+知母,丹皮+生地等。3、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茯苓,半夏+陈皮,吴茱萸+生姜等。4、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副效应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天南星畏生姜。5、相杀:指一种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效应。生姜可杀生半夏和生天南星的毒,绿豆杀巴豆毒等。6、相恶:指一种药物的某种或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一种药物削弱或消除。如生姜恶黄芩。7、相反:其指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效应,或产生新的毒副作用。如贝母反乌头,附子、甘草反甘遂等。详见“十八反”、“十九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