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目录一、项目基本情况简介2(一)项目名称2(二)建设单位基本信息2(三)建设单位基本情况2(四)重点建设项目3(五)项目建设经费投入4(六)项目建设周期4二、项目组成员情况5三、项目建设目标7(一)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7(二)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7四、项目建设方案12★重点专业建设项目12项目一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方案12项目二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方案39★其他建设项目61项目一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61项目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项目77五、项目建设进度安排81六、预期成果83(一)重点专业建设特色鲜明83(二)人才培养模式显著创新83(四)双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84(五)实习实训条件明显改善84(六)辐射示范作用更加突出85(七)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85七、所在单位支持与保障措施86(一)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为项目建设提供思想保证86(二)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构,为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86(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项目建设提供制度保障88(四)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88八、经费预算89九、学校审核意见90十、省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91一、项目基本情况简介(一)项目名称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二)建设单位基本信息1.单位全称:阜阳职业技术学院2.单位地点:安徽省阜阳市阜南路465号邮编2360313.主办部门:阜阳市人民政府4.法定代表人及联系方式:法人代表:邹斌(院长)办公电话:0558-2181199移动电话:13505688666传真号码:0558—2181580电子邮箱:wzbfync.edu.cn(三)建设单位基本情况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皖西北阜阳市颍州区,占地面积403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学院始建于1956年6月,1984年2月更名为阜阳教育学院;2001年改制转型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6500多人。现有专任教师262名,其中教授1名、主任医师1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53名,占26;现有硕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55名,占26;兼职教师94名,占31;专业课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43;学院还建有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等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社会兼职教师资源库。学院设有2院3系1部,包括工程科技学院、生化工程学院、经济贸易系、人文社科系、外语系和基础教学部等,开设36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被列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园艺技术专业被批准为省级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文秘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精品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职教数控实训基地;园艺实训中心为省级示范性实验实训中心。学院拥有机械、数控、电子、计算机、多媒体室、装饰装潢、化工、生物、办公自动化、财会电算化等82个装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建有现代化数控车间、金工实习车间、钳工实习车间、园艺实验田等校内实训基地,并建立了12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馆藏图书42万册。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已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教数控实训基地、国家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项目)培训基地、微软IT认证教育基地、安徽省机电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碧桂园项目培训基地(免费培训农村退伍士兵)、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四)重点建设项目我院确定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三大方面:1、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学校选择微生物技术及应用、数控技术2个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以带动和引领我院其他专业的协调发展。这是根据阜阳及安徽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并结合我院自身的办学基础和优势而确定的。今后五年,2个重点建设专业将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学资源库、实验实训基地等核心展开建设。通过建设,努力提升我院整体专业水平,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2、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建设、图书情报系统建设。通过建设,进一步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网络环境,构建动态开放式数字化教学环境,建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并为重点专业建设服务;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得到逐步加强,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项目建成后,学院校园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学院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3、教育教学质量嗫赜氡U咸逑到ㄉ柘钅?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系统建设、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设。通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