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鉴赏古典诗歌(shīgē)的结构特点一、考点(kǎodiǎn)解读:二、技法(jìfǎ)解密:(一)起承转合(qǐchéngzhuǎnhé)〖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提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分析:这一题直接向“起”句发问,如果我们了解“起”句在全诗中的一般作用,再结合对这首诗的具体理解,就可以得出结论。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yuèyè)图景,渲染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反映作者心灵明澈的心境。2“起”而续“承”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提问:“聚散匆匆”在上片的结构(jiégòu)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从结构(jiégòu)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答案:写出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转”开生面4妙“合”主旨(zhǔzhǐ)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xiānɡwànɡ)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pípá)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提问:“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yīdào)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提问: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分析:由于诗句有省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联的密切关系,先向“合”联寻求破解线索,以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赏。“合”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诗意显阔,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晴天雨…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的“广告词”:“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二)卒章显志(xiǎnzhì)(三)伏笔(fúbǐ)照应(四)开门见山(kāiménjiànshān)(五)层层(cénɡcénɡ)深入(六)重章叠句(diéjù)感谢您的观看(guānk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