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涵蓄****09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五年级语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五年级语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小学五年级语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南郭先生虽然自己不会吹,却混在其中,没被发现。后来,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得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教学时,应关注文体特点,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将学生的身心聚焦在对人物内心的体悟与揣测上,让文本之言仿佛出于其自身,形成人物与语言相得益彰的妙用。【学情分析】由于是借班上,教学语言可活泼点,同时采取适当奖励措施。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这是学习的一个学段跨越。由字词为重的学习慢慢过渡到字词句段并行学习的阶段,应着重指导学生初步把握内容,根据重点词句品析课文。【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2.学习课文生字词,通过字理教学学习“鼓”。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对这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4.阅读《滥竽充数》原文,初步感知古代汉语。【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2、引导学生针对这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具准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旧调重弹,猜题导入1.师:同学们,这是你们三年级的第一节课,你觉得三年级的你们课堂上要怎么做?是的,三年级我们又将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了。刚才跟一些同学交流,发现大家暑假都看了好几本课外书。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内容提示说出这是出自哪一则故事?请看题——(1)干渴的乌鸦发现长颈小口瓶中有半瓶水,它用把石头放进瓶里让水面升高的办法而喝到了水。——《乌鸦喝水》(2)一只跑得很快的兔子与一只爬得很慢的乌龟赛跑。可最后乌龟却跑赢了兔子。——《龟兔赛跑》(3)有一个人心想往南,却以他的马好为由,让车子向北行。——《南辕北辙》(4)一只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而且坚定地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坐井观天》2.师:从刚才你们的表现来看,可见你们的阅读量确实不少,老师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种爱读书好习惯。今天我们要一起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眼睛看黑板,举起手跟着老师把这个题目书空一遍。好,一起来读读课题,生齐读。师:读得很洪亮。(能不能读得干脆一些,不要这么拖拉?)师:同学们,滥竽充数是一个寓言故事,同时又是一个成语。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哪些?生: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画龙点睛……师:很好,那么你们发现没有,这些成语,这些寓言故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生:它们都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师:是的,寓言故事都是通过故事,要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故事就像魔术师的袋子,人们总是能从里面掏出许多东西来。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进入魔术师的袋子里,来场冒险,掏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生:我知道了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师:你怎么知道的?生:老师,我查字典。师:字典一直是我们的老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寻找到答案,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生:竽,簧管乐器。(幻灯片显示“竽”的图片)生:充数:凑数。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生: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凑数。师:嗯,说得很完整。谢谢你给了老师启发,原来成语意思的理解也是可以先逐个字理解意思,再把整个词语的意思串起来就可以了。大家以后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成语的意思。【设计意图】旧调重弹,引旧求新,让学生尽快适应并融入课堂当中。同时,巩固旧知,铺垫新知。二、初读课文,感知晓事1.师:那么这个不会吹竽的人是怎样去凑数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继续掏一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能不能把故事读成一两句话,也就是要你概括出主要内容,同时,请注意把句子读通读顺,遇到难字请借助字典。好,开始吧2.师:大家自由读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有朗朗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很令人感动。现在,请看大屏幕,先齐读一遍:滥竽充数齐宣王排场鼓着腮帮装腔作势继承齐湣王随机抽查朗读,正音。看来大家都表现不错。谁愿意来说一说出现了几个人?(板书文中出现的人)3.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设学生如果回答很多。师:你刚才说的是复述,不是概括。),再试一下,什么时候——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队伍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4.师:我们再返回刚才解释的课题,对比观察下:我们在原有的题目解释的基础上补充了哪些要素?其实刚才我们的同学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运用上了一种概括的方法:“课题扩充法”。课题扩充法就是借助题目,把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事件串起来。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