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校减负工作反思与计划(完整版)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学校减负工作反思与计划学校减负工作反思与计划篇一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各学校严格执行。在本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党代会上,不仅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而且放在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条。由此可见,关注和解决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的大问题。减负工作实行后,来自于家长和社会的反响比较大。一方面,人们看着孩子们沉重的书包,过重的课业负担不禁感慨现在的孩子可真累啊,另一方面,来自于升学以及家长过分的期望值等等方面的压力又促使家长们不断给孩子们增加更大的负担。如何在减负的同时,增进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是我校在此次减负工作中的重要议题。经过研究及学习探讨,我们认为减负不是单纯的少布置作业,不是单纯的给孩子们更多的休息时间,更不是学校减负,家庭使劲的误区,而是科学的对儿童学习成长进行安排,合理的组织教学及各项课内外活动,探索一条以人为本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途径。因此,我校将减负不减质作为减负工作实施的根本宗旨,并将其列入我校校本教研。我校从提高课堂40分钟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变家长观念等多种途径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现将我校减负工作总结如下:一、成立学校减负督导小组为使减负工作得到真正实施,切实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均衡学习发展的培养为目标,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校特别成立了学校减负督导小组。减负督导小组人员安排如下:组长:杜鹏妹副组长:祝路路黄培祥组员:李小芳许刚甘丽赵晶晶周萍程毅敏刘峻岭阙慧云减负督导小组由校长杜鹏妹、党支部书记祝路路牵头,由学校教导处、各教研组以及一线教师队伍中的骨干构成。在减负工作中,减负督导小组积极向广大教师和家长进行减负宣传,组织大家学习减负资料,提供减负工作的研讨,协调减负中出现的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冲突,对落实减负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转变教师思想观念许多教师认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是个实践问题,不是理论问题。主要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针对着一种看法,学校减负督导小组组织了广大教师进行讨论,使广大教师明确——这个问题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例如为什么要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学生负担过重已经造成了哪些危害。怎样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减轻了负担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等等。这些问题均属于认识问题,都涉及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就不可能在行动上坚决贯彻,就必然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学校还通过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上级文件及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教师自觉从三个方面努力使学生减负。(一)、是思想上重视。即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己任,以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学习生活为目的,使学生体味到成长中的快乐,使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扩大视野,看到纷繁美丽的大千世界,使学习融入学生成长的过程之中,并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在业务上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一丝不苟。1、认真抓好日常教学质量,构建有效的课堂(1)鼓励教师经常开展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究。我们鼓励教师单周集体备课,双周教研组内课例研究,在与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在课例研究的体验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推门听课,检查教案,我们发现教师们备课质量不高。于是,教师们坐在一起进行归因分析。可能的原因:某方面的知识欠缺。知识面偏窄。解读教材的方法单一。观念性障碍。思维逻辑性差。思维缺乏深度。缺乏对学生的了解。。通过认真分析,教师们发现首要原因是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而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大家认为,首先是对课程目标不熟悉有关。如何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围绕这个问题,我校各教研组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有认真学习课标后写下的反思,有观看名师的课后开展的研究与交流,有阅读教学书籍中的教学片断写下的学习笔记。。不仅如此,我校教师还就其中的一些方法用研究课的形式向全校教师和部分家长进行展示。同时,结合我校质量月主题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课堂有效性,在各年级组开展研究课活动,六天研究课我校是对家长开放,这次活动我们不仅看到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在悄悄发生转变,让家长也受益匪浅。(2)不断完善备课、作业检查制度。我们仍然坚持每月月底组长检查老师们的备课、作业批改情况,将检查结果真实准确地记在记录本上。同时,我们还将行政下分管年级组随机抽查,随机抽查结果也将记录在行政抽查记录本上。每月底,我们将会及时地把检查结果向每一位教师反馈,好的做法我们积极推广,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解决。(3)听课制度分层管理。听课笔记本仍然每月检查。教师每月3节,组长每月四节,行政每周两节。每月末,校长检查行政听课,行政检查组长听课,组长检查组员听课。2、以分类培训为抓手,深化校本研究,促进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