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水保方案和措施.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环保与水保方案和措施.doc

环保与水保方案和措施.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甘孜州得荣县古学电站至茨巫变电站220kV送出线路工程Ⅱ标环境保护水土保护预防措施施工单位:葛洲坝集团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二0一四年十月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第一章工程说明一、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设施保护条例》(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1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4)《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5)《风景名胜区条例》(16)《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文件环办〔2004〕101号《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二、工程路径及概况本工程线路共划分为三个标段,其Ⅱ标段起于N34铁塔(仅包含N34导地线架设、防振锤安装),止于N91铁塔(包含N91铁塔基础、接地、跳线及引流线搭接),架设线路长度26.956kM,共计铁塔57基,其中单回直线塔37基,单回转角耐张塔20基。铁塔采用全方位长短腿,基础采用掏挖基础(ZTI、JTI),人工开挖基础(WZ、WJ、WKJ)、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全线采用地脚螺栓,所有地脚螺栓均为直柱式。基础用混凝土强度为C15(保护帽),C25(掏挖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护壁),Ⅱ标段采用单回双分裂导线架设,导线为2×JL/GIA-300/40钢芯铝绞线;地线采用两根OPGW-100光纤复合架空地线。Ⅱ标段地形地质:峻岭40%,高山55%,山地5%,岩石70%,松砂石30%。三、编制目的及安全目标甘孜州得荣县古学电站至茨巫变电站220kV送出线路工程Ⅱ标建设环境保护的总目标应做到水保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确保多年冻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江河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不受影响,线路地点自然景观不受破坏,努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工程。本工程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做好污染防治和搞好生态保护两方面的工作。污染防治主要包括水污染、垃圾污染和扬尘污染等的防治。生态保护重点则应放在植被、湿地系统、水源、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自然景观等的保护上。同时,还需构筑“四位一体”的环保管理体系,联合地方水保等行政主管部门与各项目部签订环保责任书,全方位监督、监控并督促各项水保措施的落实。措施体系主要包括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其中技术性措施包括预防性措施和治理性措施。四、环保与水保目标严格按照审定的设计及设备选型原则,在设计、设备、施工、建设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水土保持的要求,不发生污染事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和谐工程。第二章项目区概况一、地形地质本工程位于甘孜州得荣县境内。全线按C级污区设计。沿线地形:峻岭40%,高山55%,山地5%。沿线地质:岩石70%,松砂石30%。主要设计气象条件为:10mm冰区,基准风速为27m/s;杆塔型式:自立式单回路铁塔。导线:2×JL/G1A-300/40。地线:OPGW-100。绝缘子型号:U70BP/146-1(玻璃)、U100BP/146(玻璃)、U120BP/146-1(玻璃)。沿线海拔高度为2522~3011米。汽车平均运距15km,人力平均运距1.5km。六、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6.1、水土流失现状甘孜州得荣县古学电站至茨巫变电站220kV送出线路工程Ⅱ标沿线经过不同的水土流失区段,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6.2、水土保持现状政府非常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随着国家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力度的加强,项目区群众以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山川秀美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预防和保护相结合,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取得了显著成效。植被覆盖率低,山高坡陡,降水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上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对资源的需求量和利用程度不断加大,加速了高原生态环境的退化。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工作。同时在安排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也十分重视小流域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