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文化.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5.8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清代的文化.ppt

清代的文化.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清中前期的文化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又号黎洲,浙江余姚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他批判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反对无条件的忠君思想,主张做官的应该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盖皆本也”。他认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受到保护。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政治要求,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他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黄书》、《读通鉴论》和《宋论》等。王夫之是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和《亭林诗文集》等。顾炎武在政治思想上,也激烈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力。他认为只有“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即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顾炎武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思想,他把封建社会中“亡国”与“亡天下”作了区别。即“亡国”仅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的大问题。反理学的思想家颜元和戴震颜元(1635年~1704年),字易直,号习斋,河北博野人。他一生从事教书、行医。颜元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等。他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注重躬行践履的“实事”、“实学”,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戴震(1723年~1777年),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他的著作很多,内容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哲学等方面,后人编为《戴氏遗书》。他是中国18世纪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富有战斗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借疏证《孟子》来阐述自己的政治和哲学思想,抨击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和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唯心主义理学。戴震对理学家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指出,程、朱理学是“以理杀人”,这比“以法杀人”更为残酷。他愤慨他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这就公开揭露了程、朱理学所倡导的所谓“理”,完全是为“尊者”、“长者”、“贵者”效劳的,用封建礼教杀人比用刑法杀人还要凶狠厉害。考据学考据学即清代所谓汉学,又称朴学。其内容主要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从事于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阎若璩、胡渭诸家的著作,树立了考据的范例。胡渭精于经义,尤精舆地之学,他所著的《禹贡锥指》和《易图明辨》,在辨别古书真伪和提倡疑古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阎若璩更是一位著名的考据学家,他深于经史,亦精于地理。他沉潜三十年,著《尚书古文疏证》一书,用比较严谨的考据方法,证明古文尚书是东晋人伪造的。从阎若璩、胡渭开始,逐渐形成一种脱离社会现实、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这种学风,到乾隆、嘉庆时期更加盛行起来,形成考据学派,称乾嘉学派。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以苏州元和人惠栋为首。他著有《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等书。皖派以戴震为首。他们在治学上比较富有创造性,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清代考据学在整理和考订古代经书方面的论著很多,仅阮元所辑《皇清经解》及王先谦《皇清经解续编》所收,就有389种之多。史学清代的史学也有相当的发展。清朝官修的《明史》,共332卷,记载了明朝二百多年间的历史。《明史》被认为是二十四史中较为严谨的一部。清代私人修史者也很多。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开辟了研究学术史的新领域。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以及《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和各地编纂的地方志,都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由于考据学的影响,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都用考据方法,整理和解决了古代史的一些问题,对于后人有很大帮助。乾、嘉时的史学家章学诚,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主张修史要有“史意”(即史观)。他的史学批评著作《文史通义》,提出了“六经皆史”的看法,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小说清代小说的盛行,是文学方面最有成就的一个部门。其中最著名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1640年~1715年),山东淄川人,清初著名的小说家。他屡试不第,到处碰壁,穷困一生,只能以教书授徒为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