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清代馬政初探牛貫傑[內容摘要]馬隊於清代兵制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清朝經制軍隊八旗、綠營的主要組成部分。清代馬政則為馬隊營制之基礎。本文從清代戰馬數量考釋入手,探討了清朝經制軍隊的馬隊建制、牧場建設及清代馬政之歷史流變,從一個側面呈現出嘉道以降八旗、綠營難期振作的歷史實況。【Abstract】Cavalrytroopwastheimportantarmoftheservices,AndalsothemajorcomponentofthestatemilitaryorganizationinQingdynasty.Horseadministrationwasthebasisofcavalrytroop.ThisarticlestartedwithatextualresearchoftheamountofwarhorseinQingdynasty,andmaindiscussedthehistoricalchangesfromthreeangles,justasestablishmentforcavalrytroop,livestockfarmmanagement,andthehorseadministration.[關鍵詞]馬隊馬政兵制cavalrytroophorseadministration.militaryorganization[Keywords]騎兵馬隊是清朝經制軍隊八旗、綠營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清政權問鼎中原和統一全國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明清戰爭中清軍最終獲勝,馬隊騎兵的運用得當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當時清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比明朝占優,仍以弓矢、鳥槍為主。在明清雙方決定命運的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先聲奪人,親率騎兵千人,突破明軍防禦,5天內陣斬明朝文武官員300余人,士兵45000余人,大敗明軍。明王朝自此一蹶不振。關於此役清軍獲勝之原因,後世軍事專家分析道:“(努爾哈赤)乘明兵分離之隙,立即以各個擊破之戰法,集全力以擊一路,深知內線作戰之機宜,此則清兵致勝之主因。而清初八旗,主為騎兵,行動迅速,運用自如,此又其能達成各個擊破之要素也。”清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清軍馬隊作用亦非常突出。道光年間平定張格爾叛亂的戰事中,清軍馬隊綜合運用了警戒、會戰參與、有效牽制、乘勝追擊等各種戰術,可謂經典。清軍馬隊不僅擔負警戒之責,充當部隊前鋒;且以兩翼包圍及背後迂回策略參與會戰,最後發揮機動性強的特點,能夠快速、長距離地追擊敵軍等。乾隆帝后來評價此役雲:“嗚呼!由是一戰,而明之國勢益削,我之武烈益揚,遂乃克遼東,取瀋陽,王基開,帝業定。夫豈易乎?”引自《太祖皇帝大破明師於薩爾滸山之戰書事文》,清末朱絲欄抄本。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軍訓部:《中國騎兵戰史資料》,第7頁,民國三十五年八月。具體戰例參見曹振鏞等纂:《平定回疆剿擒逆匪方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6輯,臺灣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1基於此,清朝統治者對馬隊之重要亦有清醒認識。康熙帝對馬隊騎兵訓練十分重視,曾“親率諸皇子射,上親射二次,發矢皆中。又命十五善射硬弓侍衛等射,次命官兵校馬步射”;雍正帝則認為,“我朝自開國以來,以弓馬為制勝之具”;乾隆帝亦頒旨稱“向來滿洲兵丁以騎射技藝為重”。可以說,馬隊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清代歷史的發展進程,然有關研究卻相對薄弱。本文擬從清代戰馬數量考釋、清代的牧場建設及嘉道以降馬政之失三方面展開論述,以求呈現清代馬政之演進軌跡。1、清代戰馬數量考釋騎兵是清朝經制軍隊八旗、綠營的重要組成部分。騎兵是八旗軍中最重要的兵種。八旗制度中規定:“滿洲蒙古每佐領設前鋒二名,親軍二名,護軍十七名,撥什庫六名,馬兵四十名(內含弓匠一名),步軍撥什庫二名,步兵十八名,鐵匠二名”。“漢軍每佐領設撥什庫四十名,馬兵三十名;步軍撥什庫一名,步兵十二名。”滿洲、蒙古八旗佐領下設士兵75名,其中馬兵40名,占到一半以上。漢軍八旗佐領下設士兵42名,其中馬兵30名,所居比例更高,占七成多。順治年間,為拱衛京師,北京城內專設騎兵營,即左翼驍騎營。此外,漢軍藤牌兵及步軍營中亦有騎兵之設。康熙年間30處左右的駐防八旗中,明確有馬、步兵數量記載的有7處。具體情況見下表。《清聖祖實錄》卷一九三。《雍正硃批諭旨》,第23冊,頁16-17,轉引自定宜莊:《清代八旗駐防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清高宗實錄》卷一零二。就大陸史學界而言,近15年專門探討清代馬隊與馬政的文章主要有4篇,即:邢亦臣《清代察哈爾馬政》,載於《內蒙古社會科學》1992年?4期;王東平《清代新疆馬政述評》,載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2期;徐偉民《太平軍馬隊述論》,載於《歷史檔案》1998年第4期;李惠民《論北伐太平軍的馬隊》,載於《歷史檔案》2003年第4期。撥什庫,滿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