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四维多元”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构建.docx
上传人:文光****iu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四维多元”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构建.docx

2022“四维多元”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构建.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四维多元”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构建摘要: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总结现有模式的不足。运用内外因德育生成理论,对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内外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开放多元的时代背景和转型社会角度,提出了“四维多元”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并对其内涵、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的研究。关键词:“四维多元”;社会责任感;模式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20)11-136-03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进程,“责任”已成为当前社会中的主导性规范概念和最普遍的规范概念,成为现代国家国民的最基本素质。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暴露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因此创新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意识教育和德育教育,培养有责任的公民已刻不容缓。一、以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模式研究概述纵观已有文献,对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鲜有研究,国内大都是关于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德育模式研究,欧美等民主国家更多是关于以社会责任感培养为核心的公民教育模式研究。从总体上来看,现有德育教育(公民教育)模式研究观点莫衷一是,尚无统一模式定论,综合已有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德育教育(公民教育)模式。1.立足于民主社会的公民教育模式,大致可细分为认知模式、情感模式和经验模式。唐·罗威(DonRowe)认为,认知模式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公民知识与能力;情感模式就是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感和公民之间的相互责任感,经验模式即通过各种经验锻炼学生,使之具备公民行为的能力,这种公民的实践包括学校的民主建设和参与社区的改造活动。2.基于国家与个人需求的德育模式,即国家需求德育模式与个体需求德育模式。孙宝云认为,我国现行的德育模式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基础,满足国家政治需求的国家需求德育模式。他建议应当建立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公民教育为基础,满足大学生学习做人的基本需求的个体需求德育模式。他指出现行高校德育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现行德育模式的结构失衡。3.从德育内外影响因素来划分的德育模式,即显性教育模式和隐性教育模式。朱红等认为,高校德育有显性教育模式和隐性教育模式。显性教育模式是强制说教的、直接的、正面的,方法是“灌输”式。隐性教育模式是间接性、隐匿的、潜在的,方法是“渗透”“迂回”式。她认为这两种模式是相互对立、独立、制约、渗透、转换、补充和强化的关系。除上述学界较为普遍的三种模式划分外,有学者还对德育模式作了进一步细分,如华敏等学者从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角度,进一步提出渗透式教育模式、陶冶式教育模式、网络化教育模式。闫彩红等从自我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大学生主体性自我教育实践模式等。纵观这些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大多是从传统德育教育观点与做法出发进行分析归纳的,对时代变化、技术社会的发展等因素尚未给予充分考虑。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内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外因德育生成观点,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培养受制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来看,全球化、技术化、网络化、转型期等当下社会与时代最显著的特征,社会责任感培养正面临着全开放、弱控制、多向度和冲突化等影响。1.全球化社会在无疆域开放的同时导致地方化与身份认同的迷茫。“全球化”就是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世界化,它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特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全球化以互联网为载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人们不再是生活在“小山村”中,而是生活在“地球村”中,人们联系更加紧密,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错、激荡。但是全球化带来“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其“去中心化、去地域化”特征对个体性、地方性造成被趋同的不利,带来保持地域性与身份认同的彷徨。这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提出了双重挑战的课题。2.网络化社会在使交流变得迅捷及时的同时带来多元价值的冲撞。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中,资源信息在迅捷传递的同时又全面共享,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纷繁复杂,这些海量的信息在拓宽人们的视野眼界的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网络环境的“去权威、去中心、无国界、快速迅捷”等特征,虚拟社会的多元价值文化与信息平等对称掌握,制约并干扰了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的倡导,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明显增多,陷入了相对主义和“怎么都行”的困境。3.技术社会带来终身学习的新要求。自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奈斯比特认为在工业社会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