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雨巷****轶丽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几点思考.docx

2022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几点思考.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几点思考摘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弱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责任感缺失,文章针对现状,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社会市场经济几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通过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键词社会责任感社会培养高校教育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就曾提出: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应是21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十分注重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但部分大学生在德育教育缺失的背景下更偏重于知识的积累,忽视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完善。社会责任感作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一种自主选择,对于大学生成才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毋庸置疑,当代主流的大学生以积极进取、追求独立为显著特征,以刻苦读书、发奋成才为首要任务,以热心公益、奉献社会为时代缩影,以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为历史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的大学生,在祖国遭遇自然灾害、奥运圣火遭受冲击等一系列事件中,作为中坚力量点燃了国人一次又一次的爱国热潮。然而,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众多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淡漠的趋势,甚至在某些个体上表现为责任感缺失。首先,环境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偏重个人价值实现。在教育层面,社会习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在这种考分激励机制下,教师难将有限精力分配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这类德育构建中。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更为急功近利,狭隘地将教育孩子等同于为孩子报各类辅导班提升成绩。这是青少年价值观的错位的环境因素。山东经济学院于洪良在调查:“毕业后为什么而努力?”时,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这些调查即可说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没能有机联系,部分大学生偏重个人理想的实现,弱化个体的社会价值的现状。其次,消极影响的时滞性使高校对部分大学生价值观重塑的困境显现。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不成熟,易受到成功标准庸俗化、物质化等片面观念的影响。同时我们注意到,消极理念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幼年时期对社会形成的片面理解,由于行为主体的社会性未成熟,因此较少作用于社会,但随着行为主体更全面广泛地与社会接触,即青年阶段这种片面的理念将直接作用于社会,并呈现出突发式的特征。据一项对上海重点大学的学生调查显示:73%的大学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①这一调查结果,正是当代大学生在幼年对改革初期分配制度未理顺、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片面理解的时滞性响应。而这类时滞性响应,仅靠高校中的德育教育很难取得显著效果。再次,当代家庭的构成模式诱发社会责任感弱化。当代的大学生多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多为独生子女,这种家庭的构成模式客观上使得独生子女们独享了家庭全部的爱与照顾,在亲人的呵护中,常常忽视了对家庭的感恩意识。对家人和社会的期望相对高,对自我要求相对低;权利意识相对强,家庭责任感相对弱。从小在层层保护下,遇到的困难挫折少,生活阅历简单,缺乏社会实践,抗打击能力不强;认识事物比较片面,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自我而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所看到的事物现象及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辨析能力,进而容易走向极端。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不到位,从而无法产生对社会负责并为社会发展而奋斗的动力。2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政策建议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下面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培养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建议。首先,在家庭层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言传身教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教育观念,改变过去只重视子女的学业观念,提高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独立自主的精神,重视孩子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社会责任感相关品质的教育。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孩子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能力。第二,从在校教育角度,应加强不同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衔接,建立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德育档案。以此全面记录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包括学生接触社会的形式,在参加社会调研、社会考察和志愿者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及道德操守。这样既及时疏导了学生在不同时期遇到的困惑,又为分析时滞性影响提供了可信的依据。但这样一种德育档案的操作仍存在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