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亚音扩压叶栅实验(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3.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平面亚音扩压叶栅实验(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平面亚音扩压叶栅实验(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平面亚音扩压叶栅实验(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平面亚音扩压叶栅实验》实验指导书发动机气动实验室2006年3月平面亚音扩压叶栅实验1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平面叶栅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2)作出叶栅攻角特性和叶片表面压力分布曲线3)了解平面叶栅实验在压气机气动设计中的作用和地位。2实验内容2.1平面叶栅的攻角特性气流通过平面扩压叶栅后,其方向要发生转折,气流转折角为。气流通过叶栅损失的大小可用损失系数来表示。和随攻角i和来流马赫数M1而变化,它们都是i和M1的函数。低速叶栅吹风实验不考虑M1对叶栅性能的影响,只讨论和随攻角i的变化。叶栅的攻角特性如右图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当i增加时,开始直线上升,几乎不变。到某一攻角,达到最大值。攻角再提高,下降很快,急剧增加,这时叶背气流发生严重分离。在很大的负攻角情况下,气流在叶盆分离。的大小反映了叶栅的功增压能力,而的大小则反映了叶栅有效增压的程度,表征气流流经平面叶栅发生的机械能损失,叶栅的效率和有直接关系,压气机设计取=0.8为叶栅名义工作点,把不同几何参数叶栅的名义工作点汇集在一起,即得到平面叶栅的额定特性线,这是压气机气动设计的依据。2.2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叶片表面压力分布以无因次压力系数表示式中,、分别为叶栅进口的总压和静压,P为叶片上任一点的静压。为正值说明叶片上某点的当地速度低于叶栅进口速度,为负值表面当地速度大于叶栅进口速度。典型的叶片表面压力分布曲线如右图所示,横坐标为弦长百分比。进行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实验时,只测量一个攻角(例如5°攻角)的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同时,还可以改变几个攻角(-10°,10°,18°),观察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变化情况,特别要注意大攻角时,叶片表面出现严重分离(失速)现象。当叶片表面出现分离时,分离点后叶栅不再增压,水排上指示水柱高度不变。3实验设备3.1叶栅风洞图3平面叶栅实验设备示意图叶栅实验由连续气源供气,气流经过扩压段减速扩压,稳定箱内安装蜂窝器和阻尼网(钢网),消除旋涡,使气流稳定均匀,再经过维他辛斯基曲线的收敛段,使稳定箱出来的气流均匀膨胀加速,造成叶栅进口截面各点压力、速度都相同的一股均匀气流进入叶栅。叶栅实验段——由10个叶片组成的一排叶栅,叶栅装在圆盘上,转动圆盘可以改变攻角。测量探针装在三自由度位移机构上。3.2叶栅几何参数实验选用C-4叶型。C-4叶型几何参数:中弧线圆弧半径r=119.91mm弦长b=60mm最大挠度mm,距前缘距离a=30mm,最大厚度6mm,距前缘距离e=18mm,叶型弯角=30°叶型前缘角=15°叶型前缘角=15°叶栅几何参数:叶型安装角叶距t=45mm叶栅稠度==1.33几何进口角=45°几何出口角=75°3.3测量探针叶栅前用一支装在端壁上的总静压管,测量叶栅进口总压和静压。叶栅出口用一支装在位移测架上的总、静、方向组合探针,测量叶栅出口、和。在中间叶片内装了8根静压管测量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全部压力的数值在水排上显示(见图4)。图4指示压力的水排3.4测温装置在叶栅前装一支镍铬-康铜热电偶,通过UJ36直流电位差计测量出栅前的气流温度。4实验步骤4.1开车前的准备在进行实验以前,同学们必须阅读实验说明书,明确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检查测量探针是否堵塞,然后把探针放在叶栅通道叶高中部,离叶栅前缘及后缘一个栅距位置上进行测量。为保证测准叶栅出口气流方向,还应检查叶栅出口探针是否对准零位。转动圆盘,把叶栅转到实验的第一个攻角位置。参见实验者,明确分工,准备好记录纸和笔。4.2开车实验指导教师检查准备情况,符合要求后即可气动40千瓦罗茨鼓风机,气流连续不断进入叶栅风洞,这时将叶栅前探针调到对准气流方向,并固定紧。检查叶栅是否有漏气情况,叶栅工作正常方能读取数据。4.3数据测量叶栅工作正常后,即可读取数据,对给定攻角,记录叶栅前气流总压和静压。测量叶栅出口气流总压,静压和方向。转动探针,水排上指示方向管两孔液面高度相同时,才可以从位移机构的标尺上读取出口气流角,由于叶栅出口气流不均匀,沿栅距测量4个点取算术平均。改变攻角,重复测量上面的参数,至少要作5-6个攻角,方能画出一条攻角特性曲线。测量5°攻角的压力分布。再改变几个攻角,观察圆盘上压力分布的变化,注意大攻角时叶片上出现的分离现象。记录某一攻角(如5°)栅前总温,与测量的总压和静压计算马赫数M1和雷诺数Re。4.4停车实验完毕,检查数据齐全后,即可停车。停车后整理好实验间,并记录好当天的大气压数值。5实验报告5.1原始数据记录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