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儿子们》教学实录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儿子们》教学实录(精选16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儿子们》教学实录篇1一、导入1.师:谁认识这两个字?(板书单元题目:妈妈。学生读词。)2.师:我们都有一位爱自己的好妈妈,你能说说妈妈平时是怎么关心照顾你的吗?生:?妈妈帮我洗澡洗衣服。?妈妈做饭给我吃。?妈妈早上送我来上学。3.师:妈妈可真好,为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妈妈这么关心我们,爱我们,妈妈为了我们这么辛苦,我们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呢?生:我要帮妈妈洗碗、扫地、倒水给妈妈喝、帮妈妈盛饭。[引导学生回忆妈妈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自己,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激、热爱之情。]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对待自己妈妈的。在读课文中如果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生答)师:你们的办法真多。那就选你喜欢的办法去解决你不认识的字吧!(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师:你能试着读给大家听听吗?(会读的同学站起来读课文。生生互评)2.师:你们读得真好!看看这些字宝宝你们记住了多少?(课件出示生字)师:你会读这个字吗?请你带全班同学读。师:在这些字宝宝中,你们记住了很多字。你是怎样记住的?生:我记住了“嗓”字。嗓子在嘴巴里,所以是“口”字旁。它的右边上面是三个“又”字叠起来,下面是个“木”字。生:我记住了“甸”字。把“句子”的“句”字中间的口字换成田字就可以了。师:同学们记字的方法又多又好。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准。(课件出示打乱顺序的生字,学生比赛读。)[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去识记生字,练习独立识字。]师:把这些字宝宝放到课文当中去,你再读一读,看谁能把课文读通顺。(学生再次轻声自由读文。)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师:(课件放插图)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见有一个儿子帮妈妈提着水桶往家里走,有一个儿子在唱歌,有一个儿子在翻跟头。师:在课文里有三段话是写三个儿子现在的表现,找一找,并读一读。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愿读。生生互评。)(课件出示语文天地里面的“金话筒”照样子说一说)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吗?(学生用“像”说话。)(学生在熟读句子后明白“像”的意思,模仿例子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生:我看到三位妈妈很高兴,因为她们都在笑呢!生:我还看见有两位妈妈在说话呢!师:你们的观察真仔细,你猜猜她们在说什么?生:她们说“好累啊!”生:她们说“我儿子真棒!”生:她问“你儿子是哪一个呢?”师: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儿子的,在课文中找一找。并试着用妈妈的语气读一读。师:妈妈们多爱自己的儿子啊!生:不对,第三位妈妈不喜欢她的儿子。她都不夸他。生:第三个妈妈是喜欢他的,她只是不说。生:第三个儿子又不会唱歌,又不会翻跟头,妈妈当然不会喜欢他了。生:可是他给妈妈提水,老师说“帮助同学是好样的”,帮助妈妈也是好样的,妈妈一定喜欢他。师:是啊,第三个儿子帮助妈妈提水让妈妈休息,他知道关心妈妈,妈妈肯定是喜欢他的。(让学生明白第三位妈妈虽然没有夸奖自己的儿子,但妈妈是喜欢她的儿子的。)师:你还看到了什么?生:我看见老爷爷了。师:三位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儿子,看到他们的表现都很高兴,可老爷爷却说“我怎么好像只看见一个儿子呢!”为什么这样说?(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师:妈妈提水很辛苦,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妈妈就可以休息一下了,我也赞成第三个儿子的做法,因为他关心妈妈。(比较三个儿子的做法,让学生明白只有关心妈妈,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妈妈才是最爱妈妈的好孩子。)(课件:放歌曲《好妈妈》)师: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来,我们一齐唱一下这首儿歌《好妈妈》。四、联系实际生活,指导行为师:妈妈爱我们,关心我们,我们也要爱妈妈,关心妈妈帮妈妈做自己能做的事。今天回家后大家为妈妈做一件事好吗?(学生在明白道理后,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做一个爱妈妈、关心妈妈的好孩子。体现了语文的人文精神。)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儿子们》教学实录篇2分析教材儿子,这个字眼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扬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这些文章呢?本课中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长的儿子却能帮妈妈干活,他才是真正的.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浅显的文字中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教学时,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道理,也不必逐字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