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页共NUMPAGES10页第PAGE\*MERGEFORMAT10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0页摘要:外购件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对外购件的质量检验和评价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外购件质量检验方案的经济性分析、供应商的质量供应能力分析和外购件质量的经济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选择最佳供应商的经济评价方法。关键词:外购件质量检验质量供应能力经济性分析供应商Abstract:Thequalityofpurchasedpartsormaterialsaffectsdirectlythequalityleveloffinalproducts.Itisanimportantpartofqualitycontroltoevaluatethesuppliersandtheirproducts.Thispaperstudiestheeconomicanalysisofqualityinspectionplansofpurchasedparts,thequalitysupplycapabilityanalysisofsuppliersandtheeconomicevaluationofthepurchasedproductsquality.Atlast,thepaperputsforwardaneconomicevaluationmethodtoselectthebestsuppliers.Keywords:Purchasedpart,Qualityinspection,Economicanalysis,Supplierevaluation0引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促使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由此导致每个制造业企业都需从企业外部购进大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些外购件的质量对企业的制成品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控制外购件的质量,企业往往需要通过质量检验对外购件的质量进行评价与控制。进行质量检验就需要质检人员耗费一定的时间和费用,因而也就存在经济问题;另一方面质量检验的结果也为分析研究供应商的质量供应能力、对供应商进行经济性评价提供了依据。对于大量使用外购件的机械制造业企业,对外购件质量评价和供应商的选择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1外购件质检方案的经济性评价企业对于购进的一批零部件,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1]:不进行检验即免检;抽样检验;全数检验并退回不合格品。假设这批产品的不合格率为p,单位产品的检验费用为I,单位产品价格为P,批量为N,试确定最经济质量检验方案。1)不检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支出检验费用,但要承担不合格品损失。计算公式为:L1=N*p*P2)全检:此时发生的费用为检验费,由于不合格品可以退回供应商,不存在不合格品损失。计算公式为:L2=N*I3)抽检:采用抽样检验时,抽检方案为(n,c)。这批产品可能批合格被接受,也可能批不合格被拒收,接受概率为L(p),拒收概率为[1-L(p)]。批合格被接受时,发生的费用为抽检费用与不合格品损失之和:S1=n*I+N*p*P批不合格被拒收时,发生的费用为样本检验费用:S2=n*I则抽检费用为:L3=L(p)*S1+[1-L(p)]*S2=n*I+L(p)*N*p*P因此,对这三个方案的经济性评价可简化为比较L1、L2和L3的大小。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当产品不合格率p≤p1时,对购进的外购件免检是最经济的;当p1<p≤p2时,采用抽检方案(n,c)进行抽检是最佳方案;当p2<p≤p3时,全数检验是最经济的;当p≥p3时,抽检方案(n,c)进行抽检仍是最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对外购件不进行质量检验,只适合供应商所提供零部件合格率特别高的情况。如果企业与某供应商已有较长时间的合作,而且根据以往的检验数据发现对方的过程不合格率一直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低水平上,可以考虑采用免检,否则,进货免检往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2外购件质量的评价分析当企业严格执行进货检验制度时,对外购件的供应商造成了相应的质量压力。对用户负责的供应商在加强内部质量控制的同时,也会在出厂检验上进行严格把关,剔除不合格品,以保证供货质量满足用户的要求。作为企业,特别是在计划期内连续进货的企业,应充分利用进货检验信息,了解同一供应商的供货质量分布的变化状况,掌握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动态,对同一种零部件的不同供应商的供货质量进行经济分析。2.1利用直方图了解外购件的质量分布情况企业对于外购件的质量检验应保存详细的记录,不应只简单地记录合格品数量和不合格品数量,特别是对于需要连续购进的外购件。因为即使同是合格品,其质量状况还是有差别的。对于每批进货的质量检验数据应充分利用,以了解整批外购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