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目(王大明).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4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科院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目(王大明).pdf

中科院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目(王大明).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科院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目(王大明)一、名词解释自然观: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人类对自然的看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神创论自然观及其演化出的神学自然观、初始哲学自然观和科学自然观。哲学自然观:指用非神化的或自然本身的原因,而不是超自然的原因,并在一定意义上用理性来解释自然,就成为哲学自然观。初始的哲学自然观对自然的解释带有很强的猜测、思辨和附会的特色。科学观:就是人类对于科学的总体看法,对科学的看法就是个动态的、逐渐增加观察视角的过程。方法论:所谓方法,就是进行某项工作的一套思维和操作方面的程度;所谓方法论,就是对这套程序本身的规律性的认识,其中既包括单个方法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又包含这些方法在整体上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的规律性。观察法:观察是使用感官或同时借助仪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考察自然现象的活动。它是研究者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手段。实验法:就是运用适当工具,通过人为控制、干预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去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理想实验:也称思想实验,是一种在思想中塑造的关于对象变化的理想过程,或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超越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在更加纯粹和极端化的情况下揭示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由此说明理论,检验理论,发现问题。形象思维: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某些特点乃至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范式:根据库恩的观点,为某一特定科学团体所采纳的,包括一般性的理论假定和应用这些假定的定律、技术和示范办法等,就构成了该门科学的范式。任何科学成熟的标志,就是存在着一个能够维持该门科学常规研究持续进行的范式。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是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不单纯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观察要受到观察者已有的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的影响,即观察渗透理论。证伪主义:这是由波普尔最早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科学理论一般都表达为全称判断,经验的对象却总是个别的。个别的事例无论重复多少次,也证实不了一个全称判断。当证明一个理论是否科学时,只要找出一个特例,该理论就已经被证伪了。(例如要想证明“天下乌鸦一般黑”是否科学,并不是证明全部乌鸦都是黑的,而是只要有一只乌鸦不是黑的,就能证明该理论是不科学的。即“科学是不能被证实的,却可以被证伪”。)技术伦理:技术伦理来源于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念,当技术的发展影响并冲击了传统的社会观念时,就出现了所谓技术伦理问题。首先是技术的目的性问题(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次是技术伦理还可能引发技术理性与道德理性之间的冲突;最后,高新技术的发展,可能涉及到人本身的生存意义问题。技术体系:技术体系跟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人类社会总的技术特征的结果。自人类形成社会以来,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大的技术体系,即原始社会的渔猎技术体系、古代社会的农牧技术体系和现代社会的工业技术体系。技术创新: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和创造,广义的技术创新含义更加丰富,是指横跨在技术和经济两个领域之中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经营管理也是创新)巴斯德象限:指人们在理解和认识技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所建立的理论模型中的一部分,这一象限既关注技术实用上的意义,同时也关注技术在科学认识上的意义,代表的是由解决应用问题产生的基础研究。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其特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也称为精神气质。科学的四种精神气质是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合理的怀疑主义。虽然该共同体很长时间内并没有成文的明确规定,但事实上1是科学共同体长久以来逐渐被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马太效应:是科学界所普遍存在的一种资源分配机制。超过了某个域值,将会得到更多的荣誉、资源等,达不到应有的域值,将得不到支持,甚至连原来的地位也难保。科学的奖励系统:科学共同体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群体,科学家的科学才能只能根据他们对科学贡献的大小来判断。科学奖励系统的特点是其分配只能由其科学同行来控制,按照对科学成就的评价和承认的方式来执行。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科学共同体作为现代社会的强势群体,无可避免地担负起了双重的社会责任,一是在全人类的意义上维护理性认知和客观公正的理念,增进科学知识,特别是人类共有的公共知识;二是用科学知识为自己祖国和人民服务。公众科学素养:普通公民应具备的科学素养称为公众科学素养。普通公民之所以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宏观层次的对民族国家发展兴旺的意义,其二是微观层次的对个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