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董世美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学情分析: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设计理念: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目标: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同学们认识一位新朋友。(出示课件:詹姆斯·兰费蒂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曾著有短文《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www.docin.com生:(自读了解)师:“天知地知”是什么意思?生: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是除了天地之外无人知晓。师: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却能把一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这篇文章在选入我们教材时题目改成了《钓鱼的启示》。比较一下这两个题目哪个更好一些呢?生:我认为《钓鱼的启示》这个题目更好一些,因为这个题目更简洁,更贴近文章内容。生:我也认为《钓鱼的启示》这个题目好,因为它简单明了。不是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吗?眼睛不一定非得大了才漂亮,炯炯有神才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师:这两位同学说的真好!以后我们写文章时一定要拟定一个“炯炯有神”的题目。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生:我想知道是谁去钓的鱼?什么时候去钓的鱼?生:我想知道这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生:我想知道钓着鱼了吗?生:我想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次钓鱼会给我启示???师:老师将同学们所提的问题整理了一下,将问题归纳为大屏幕上的三个。【出示课件: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上“先写??再写??最后写??”来概括)2.为什么这次钓鱼会给我启示?3.为什么这次钓鱼会给我启示?】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师: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问题的答案。遇到难题,可以向同桌求助。2.汇报交流:师: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生:这篇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去钓鱼,钓着了一条大鲈鱼,再写了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最后写了这件事给“我”的启示。生:老师,我给他补充一下。这篇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的一个夜晚去钓鱼,钓着了一条大鲈鱼,再写了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最后写了这件事给“我”的启示。www.docin.com生:老师,我也给她补充一下。这篇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的一个夜晚去钓鱼,钓着了一条大鲈鱼,再写了因为还不到鲈鱼开放捕捞时间,所以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最后写了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师:经过同学的补充完善,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已经理清了,老师想再让一个同学来说一下这个问题。生:这篇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去钓鱼,钓着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大鲈鱼,再写了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所以父亲坚决要求“我”把鱼放了,最后写了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师:这个回答就更准确,更完善了。你的表达真有条理!那第二个问题呢?谁来说一下?生:因为这次钓鱼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很深。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来?生:老师,我来说。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