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探航教海,做个有品味的教师蔡绪稳常常有人和我谈起参加“教海探航”的价值。一此人认为,花了很长时间,得到的仅是一张证书,这种比赛获奖证书,在教科研评比中的比重,远远比不上在正规刊物上发表,更不用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了。我觉得事实并不是这样。教海探航给你的绝不只是一张证书,它给你的是一段生命的历程。它提供了一个全省小教智者对话的平台,它营造了尊重劳动、欣赏成功、激励后进的氛围,它让你沉甸甸地付出,又沉甸甸地收获。它的不收评审费,有廉洁之名,被誉为“最干净的赛事”;它评比严格、规范、公正,被誉为“最权威的赛事”;它立足前沿,着眼全程,颁奖活动更是办成省小教界的教科研“豪门盛宴”,许多名校都以能承办为荣,因此,它被誉为“最厚实的赛事”……“探航”走过二十年,成就了一批批教师精英,也成就了一个响当当的教科研品牌。省教育厅对该赛事高度重视,有几届证书直接由教育厅盖章颁发,这在各级论文赛事中是绝无仅有的。主管部门关注,名校承办名牌活动,请名人,成就名师。真可谓“师出有名”。我想,这项论文赛事之所以经久不衰,其原因至少有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它求真。教海探航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获奖名单公示的赛事,曾有获奖者因论文素材虚假而被通报的情况。那些获奖作品,特别是一等奖作品,无不是建立有真材料的基础上的。试想,如果因为参加一次论文比赛,奖没得到,得个通报批评,这教师当的,是不是太惨了点儿?所以,我们去年征文评议的第一关起名为“写真扫瞄”。把“写假”的“瞄”出来,“扫”出去,这是对老师个人负责,也是对学校负责。必须指出的是,本次论文初评,有几组发现论文抄袭的现象,更认人不舒服的是,某一组中,竞有几篇论文抄撞车了。是网上论文世界小,还是我们的老师胆子太大?我希望相关的老师尽快把那些东西换掉。只要是自己的做的、想的、写的,再草根都能理解;自欺欺人的事,千万别再做!其次是它求新。别人嚼过的馒头不香。你的立意和选材,在省里是否有先例,很难瞒得过那些评委。因为他们大多是本省的小学特级教师,不少曾也是探航水手。去年,秦岭主任写的论文叫《课堂全息观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突围之路》,写的就是我校语文学科听评课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文章一出来,我们都觉得新颖别致。但后来,省里专家组过来指导时,教育报刊社的王昱编辑问道:课堂观察,常州一所小学作为课题已经搞了三年,搞出了一套很好的观察量表,你的这个表是不是抄的他们的。秦主任很坦诚,他说,我们的确关注到这个研究成果,不过,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在实践中得出了新结论。后经反复审阅,专家组终于认定,本文的实践意义很大,理论创新性次之,不失为一篇佳作。再次是它求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容,文是包装,指的是语句的通畅、小标题的精炼、文题的醒目——张俊平主编称之为抓人,也就是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意思。另外文字的排版也要讲究,不修边幅的文章,即使内容再好,也会在第一轮惨遭淘汰。一万多篇稿子,第一批就淘汰一半,淘汰的大多是那些远看就不像论文的稿件。当然,我今天绝不是在为江苏教育报刊社做广告。教海探航论文赛事,毕竟只是众多赛事中的一项。其它的诸如“师陶杯”“蓝天杯”“杏坛杯”各级教育学会、市教科院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赛事,也都是很正规的赛事再说。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着的,不少赛事,也在改革,评比也越来越规范,配套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也都值得你为之付出汗水和智慧。肯做事情的,是一个有前途的教师;会做事情的,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如果既会做事情,又会写一手好文章,那他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有品位的教师。老师们,为了你们能写出更好的论文,教科所愿意竭尽所能,提供帮助。请支持我们的工作,也请抓住这个提升自我的机会。我校有一批资深探航水手,请多向他们求教。祝大家在本次“教海探航”论文比赛中取得佳绩。探航,我们一起同行张静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根据学校要求,让我谈谈教海探航获奖论文的撰写体会,说实在的,这一次我能在教海探航获奖主要是因为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去年教海探航在我们学校举办,让我们学校的参赛论文直接进入第二轮,这样我们的获奖概率就增大了许多。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们学校领导给我们搭好了这样一个极好的平台。其次要感谢一小这个大家庭,经常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生动的课例,最后还要感谢在坐的许多老师,是你们给予我指引、点拨、帮助。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一些体会:1.论文是自己对教学问题与困惑的思考论文选题来自于我的困惑:数学教育应该关注什么?除了数学课本上的一个又一个例题、一道又一道习题外,数学课还应该怎样上?数学课我们应该赋予儿童什么?我们的学生经历小升初、中考、高考,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我们的教育给了他们什么?是一张张试卷、还是一道道习题呢?再如学生学了9年的英语,到了大学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