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有几棵树》教学设计《有几棵树》教学设计(通用8篇)《有几棵树》教学设计篇1有几棵树(8加几的进位加法)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教学难点: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根据8加几进位加法的规律,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当出示9+5=卡片时)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师:小朋友做的真好,静息。师:现在静息!(师准备小树吹塑纸)2.主题图的学习师:1、2!听徐老师讲一个数学故事: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天人们都要植很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环境。现在老师就带我们一.三(四)班的小朋友去植树,好吗?师:一块儿数数第一排我们要种几棵树?(老师贴小朋友们数一数。生答:8棵)第二排呢?(师快速贴出,生数6棵)要求一共要植多少棵树,谁来列个式?(生:8+6,师板书8+6)师:现在分小组学习,要求:1.用你们手中的小棒来代替小树,摆一摆,你怎样分一分,重新放一放小棒,就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2.由各组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学习;听明白没有?(生:明白)现在开始!(切换投影,师巡视指导,挑出不同摆法的两组)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怎样分的?(一组请2人,1个说)师:你们看明白了吗?谁能根据刚才那个小组的方法,说一说,8+6我们可以怎么想怎么算?(请一生答师板书)师:还有不同摆法的小组请举手。师:谁来说说他们小组又是怎么想怎么算8+6的?(请一生答师板书)8+6=148+6=14/\/\2444[1][2]下一页《有几棵树》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3、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4、进行环保教育。教学重点:重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教学准备:情境图及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教学步骤: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1、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2、给小树浇了水,施了肥,还给小树带来了一个朋友,小草、小树快乐地生长,又活了两棵,长哪儿好呢?3、小朋友去树林玩,去跳皮筋,P树,摇树,还把小草带回家给自己的小兔朋友吃,小树又生病了,有3棵小树生病了,怎么办呢?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8+68+85+8......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1、8+6=14怎么来?(1)8+6=14(2)8+6=14(3)9+6=15(4)8+6=148+6=14看见8就减2(5)8+6=142、自己研究其余算式。3、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8+87+88+45+88+68+34+88+78+52+89+88+93+86+88+2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P103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题2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题3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2、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3、课外作业。课外研究:7+6+5+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有几棵树》教学设计篇3〖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8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和掌握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8加几。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3.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是进位加法的第二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以及简单的10加几的运算,并且有刚学习的9加几做基础。教材首先利用“有几棵树”引导学生思考学习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然后安排了“试一试”与“练一练”,内容是关于8加几的用方块摆摆算算与看蝴蝶蜻蜓图列式、帮小蚂蚁找家的连线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们学校是驻城实验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已经实现了教育联网,教师配备了计算机,学生有专门的微机教室。全班学生40人,经过近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大部分学生已经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