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琼中模式”如何抓住小贷的“牛鼻子”“琼中模式”小额贷款在国内已经火了两年,一个小小的贫困县,名字却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和门户网站的显著位置。截至2009年10月底,该模式累计向3669户发放贷款,占琼中县农户总数的20%。“就是找5个人联保,最高可以贷款两万。”11月24日,在开往琼中县的汽车上,一位本地人告诉记者。他既不是农民,也没有贷款,但对琼中模式同样很熟悉。政府扶持与信用建设捆绑“琼中模式”很出名,也很复杂。琼中农信社信贷部经理王康理面对记者一阵沉默后,开场白竟然是“不知道怎么说,要不我先拿些文件,给你看看?”2007年,琼中县政府与县农信社联合推出农村小额贷款,申请者拿到贷款,要经过联保、县金融办审批、县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担保等一系列环节。此外,信用建设、农民能力发展同样是贷款的关键。各个要素相互交织,想用一两句话把“琼中模式”解释清楚,确实比较困难。不过,两个养猪人的故事,首先为琼中模式做了注解。王传彬是琼中县长征镇万众村养猪户。2007年11月,王传彬按“琼中模式”向农信社申请了1.5万元贷款,全部投入养猪。年底,由于行情不好,王传彬亏了3000元。平常的贷款案例在“琼中模式”下有了新意。作为贷款方,王传彬向朋友借钱,于2008年按时归还了贷款,保全了自己的信用;农信社经过考察后,不但不担心王的还款能力,反而为他发放了信用贷款证,而且,贷款额度提高到2万元。重新拿到贷款的王传彬,得以继续养猪。另一个养猪人,琼中县罗吊山农户王俊娟的不幸来自灾害。2008年8月,一场大雨冲垮了鱼塘堤坝,王俊娟养的5头猪被淹死了3头。虽然严重亏本,但王俊娟同样展示了良好的信用。目前,王俊娟的贷款已还了一大半,“剩下的,实在不行就把小货车卖了还债!”“以前,如果亏了就慢慢还,农户哪会这么着急还钱?”但是,对于王传彬和王俊娟来说,及时还钱是有好处的。“琼中模式”对按时还款的种种奖励措施吸引贷款者。《琼中县农村小额贷款奖惩试行办法》(下简称“《办法》”)规定:“提前或按期偿还贷款农户由县政府授予‘信用户’荣誉称号(绿牌),‘信用户’再次贷款免审批可直接到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按照这样的方式,琼中县农信社目前有信用户410户。“只要主动申请就可以,没有其他条件。”王康理告诉记者。另一个激励机制来自利息补贴。《办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凡经县金融合作办审批的贷款农户,提前偿还贷款的由县政府给予100%的贴息,按期偿还贷款的由政府给予80%的贴息。”而除了个人,集体激励同样充满吸引力,如果被评上信用村,“给予村两委班子成员资金奖励,村庄优先享受县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数据说明了信用建设的成果。据琼中农信社介绍,当地农业贷款的不良率最高时曾达到60%,而今天,“琼中模式”下不良贷款率仅为1%。通过政府扶持与信用建设捆绑,“琼中模式”解决了小额贷款普遍存在的还款率不高的问题。产业规划: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农信社的信心还来自另外两个措施,担保和农民发展能力建设。第一层担保来自农户的5人联保小组——这并非创新,但却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执行。更直接的保障来自政府。2006年,琼中县注资500万,成立了县小额担保贷款公司,担保比例为1:10。这即是说,农户贷款金额能达到5000万元,而2009年10月底,“琼中模式”下小额贷款余额仅为2009万元,放贷空间还很大。“现在,起码有70%的贷款申请能够获批。”长征镇农信社主任王伊告诉记者,2006年底,该镇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总量不到100万元,如今,通过“琼中模式”,农户小额贷款已经上升到近600万,而坏账则由原来的接近10%下降到目前的1%左右。政府承担风险,自然要严格贷款审批。“政府引导的产业比较容易贷到钱。”长征镇养蚕户王必卫今年第一次在农信社贷款,由于种桑养蚕是当地主导产业,贷款很顺利,10天就拿到了贷款——而此前,在不少农信社,一笔农户贷款办理下来要一个多月。“不过,如果不是养蚕户,就没这么容易了。”在琼中县金融办负责人丁杰看来,农民发展能力与贷款本身同样重要。“农村缺少的不仅是资金,还有项目。”2005年以来,琼中县政府开始引导农民发展种桑养蚕、养蜂、养林鸡等特色产业,先发动部分农户带头发展,再辐射其他村民。贷款审批,则是政府发展相关产业的抓手。农户对于政府引导的产业,心态复杂。在长征镇最偏远的南什村,李晓花(化名)是村里唯一的养蚕户。“以前政府引导种咖啡,失败了。所以大家都在观望。”但这次,李晓花迎来了丰厚的收入,盖起了一万多元的瓦房。“现在,很多农户都表示明年要把稻田改种桑树养蚕了。”王海伊笑着告诉记者。另一个村落则因为产业发展态势好成为了信用村。营根镇新丰村信用户邱建指着两分地告诉记者:“靠这点地,每年就有两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