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试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31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9高考试题.doc

2009高考试题.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邮箱:zxjkw@163.com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37.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A.太阳黑子增多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38.沼气是我国农村地区积极推广的新能源之一。就沼气开发利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方比南方日照强,利用沼气时间长B.北方冬季晴天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大C.南方夏季降水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小D.南方比北方气温高,开发利用条件好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图1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9—40题。39.图1中甲、乙、丙分别为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40.该村最可能位于A.成都平原B.东北平原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图2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41—42题。4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邮箱:zxjkw@163.com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4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10年约为50%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43.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44.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人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侵蚀作用B.堆积作用C.风化作用D.搬运作用读某大企业各部门区位指向示意图(图3),结合相关知识,回答45~46题。45.图3中甲、乙、丙代表的部门分别是A.核心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配套生产部门B.管理和研发部门、核心生棵拧⑴涮咨棵?C.配套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核心生产部门D.配套生产部门、核心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46.关于该企业各部门布局的区位条件,下列对应关系最合理的是A.甲——环境容量大B.乙——配套企业多C.丙——土地成本低D.甲——接近能源地47.雪线为山地永久积雪区的下界。下列选项与雪线高度无关的是A.纬度高低B.降水量多少C.植被覆盖程度D.气温高低48.我国河流的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小。该时期河流水量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是A.大气降水B.地下水C.湖泊水D.高山冰川融水49.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节城市大气碳氧平衡B.有明显的增温降湿效应C.减少城市地区日照时间D.消除城市大气酸雨污染50.图4为1987年与2004年世界能源供应构成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邮箱:zxjkw@163.comA.世界能源供应量增大B.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较大C.增长最多的是化石能源D.新能源增长量最小图5中a为晨昏线,e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读图回答51~52题。51.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C.b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52.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图6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3~54题。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邮箱:zxjkw@163.com53.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54.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