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考英语论坛浅谈中考英语总复习的几点心得英语组崔其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中考英语总复习承担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稳步提高的重任,总复习效果如何至关重要。在时间短、任务重、范围广、内容多、要求高的情况下,怎样带领学生进行中考英语总复习,这是每一位英语老师关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本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几点做法。一、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按册、按模块顺序复习,采取“先密后疏”的原则进行,依据各个模块的教学目标、要求及重点,将学生学过的知识前后联系加以整合。如:初一内容整合好后用一周“速战速决”;初二内容按语法功能将模块合并复习;初三内容按模块“各个击破”。整合内容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个方面。通过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使其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虽然中考内容不直接取之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中,教材永远是学习的根本。只要心中有教材,我们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复习要紧扣课本,以“本”为本,扎实复习。二.专项训练,逐个击破。题型专项练习分为听力练习、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句型转换与写作专题。对于这几个专题的练习一定要精挑细选,而且练习的量也要控制好,不宜过多。学生做完后,教师及时进行批改、讲解。批改后,教师将学生中错误较多的地方分分类,为以后的讲解和再练习做好准备。教师在讲解时,除了对答案外,特别要对解题的技巧、方法、思路方面多做指导。如在做完形填空题时,切忌急于求成,先要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情节的发展和前因后果。对于空格,可以先猜想一下填什么样的单词,然后逐句细读,对比四个选项选取语法正确、意思贴切的单词填入。把握性不大的选项,可以先放一下,等读完全文后再进行选择。在做阅读理解时,应遵循以下几点:①快速阅读,弄懂大意;②浏览题目,明确要求;③注意两头,找出主题句;④初步判断,初定答案;⑤回头研读,明确答案。文章中的生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猜出词义,或者通过构词法来推测。一些不重要的单词可以忽略。写作一般认为不是短期内能得到提高的,但是我者认为除了长期坚持写以外,在中考前两三个月进行突击,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关键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背诵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范文;二是要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如体育活动、个人的生活与学习、好人好事、看图看广告、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要求学生每两周依据话题写一些小文章,然后交给教师进行批改。教师在批改后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提醒学生应该重点写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可以简单地处理一下。然后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适当地去背诵几篇写得不错的文章,在中考时可以适当地借鉴运用一下。同时,注重语篇日积月累。《英语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对初中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获取简单的阅读信息;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中考试题中有100分左右的考查点在语篇中,例如:听短文,完成任务题(10分);完型填空题(15分);阅读理解题(40分);任务型阅读题(10分);选词填空题(10分)以及书面表达题(25分)。所以在专题复习中,我们要强调语篇练习。三.讲练结合,强化基础基础练习要细致全面。精选一套与教材配套的、考查模块知识的练习,让学生认真做,做了以后核对答案,不懂之处做好记号,教师精心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在这一阶段,我要求学生做题时用蓝黑笔,订正时用红笔。我们称之为“知识杀毒扫描”。如此,一本资料做下来,所有红笔订正过的题目就相当于一本“错题集”,方便学生总结和及时复习,从而夯实了基础知识。四.注重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所占分值很大。阅读理解一般包括细节理解(考察该文章中有关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的题目,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方式等);理解推测(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猜测某个词在该情境中的具体含义;根据对文章片断的理解,重新排列成正确的顺序;根据所给的部分文章内容,推测其故事结尾或其他部分)和整体概括(从文章的整体层面上设置的主观概括题,如:为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推测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等)。课本每个模块的Uinit2和aroundtheworld是阅读理解,Uinit3以及workbook中有选词填空题和阅读理解题。在做这些语篇的练习时,我们要有创造性地发挥,设计科学的阅读任务和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题技巧,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常老师出题时会考虑一个段落初一题,因此可以分段细读寻找答案;也可以先读题目,再通读全文,划出关键词句,以便答题时能迅速找到相应的答案。在做阅读理解的同时,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阅读题材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