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昌乐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课题:第23课隆中对编著人:赵子山【教材分析】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文章对刘备、诸葛亮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这种“记言”的写法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使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远见卓识在汉末“豪杰并起”的纷乱局势中得到彰显。诸葛亮智者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九年级的学生能够知道不少和他有关的成语、俗语、故事,这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但文中涉及的历史常识、文言形式则给学习制造了障碍。【教学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通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赏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3.认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培养报效祖国之志。【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疏通文意。2.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隆中对》,走近诸葛亮,一睹他的风采。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点评】由《三国演义》开篇曲导入,运用多媒体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将时代背景、课文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利于学生们的学习。修改建议二、检查学生预习成果(一)请同学介绍陈寿及《三国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资料链接: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点评】作者简介指导学生从名、字、时、地、称、作六个方面进行记忆;作品从内容、结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这样一方面较为条理另一方面也指导学生学会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方法。(二)检查课文朗读,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朗读的节奏。提示学生:1.明确下列加点汉字的读音hàofǔsuìyìbǐngqīngtuíduóshēnchāngjue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kuàidàiyīnxùzhòuzhūróngdān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文言文学习中需要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2.注意长句的停顿例:(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学法指导】朗读的节奏可以要根据词句的意义来断读。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2.组内合作,讨论交流标出的疑难问题。【点评】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注意以下两种情况:1.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欲信大义〈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