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例谈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湖南省岳阳县教研室易均(13575070315)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核心提问或问题。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代替了本来应该有的美读、美听、美析,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语文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课文的标题切入标题是一课之目,是文章的灵魂,在很多情况下,能够精确而明显的提示文章的基本信息,表露文章的结构,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文章的思想倾向。从课文标题设计主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活动,把握课文思想内容。(1)对标题的诠释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标题已经提示了人物(唐雎)与结果(不辱使命),只要根据标题进行提问:使命的起因是什么(秦国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实则吞并安陵)?不辱使命的过程怎样(受任于先王不敢易;天下缟素就在此时;秦王色挠)?再结合课文进行解读,追问其他细节,课文的整体内容就把握了。(2)对标题的评论《济南的冬天》教学中,读完后思考一个问题:济南的冬天是一个怎样的冬天?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还要能简述理由,而且后面发表见解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3)对标题的补充对于一些概念性的或者一些短小的标题,要求学生在初读之后,能够在原标题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成为一个新标题。如琦君的《金盒子》,我们可以给这篇课文的标题加一个定语——《……的金盒子》,要求能结合课文内容简述你这样加的理由。(4)拟副标题如《海滨仲夏夜》,我们可以用“一个……的夏夜”的形式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学生会依据此标题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体验。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要求读后给这篇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学生研读课文后加上了以下的副标题:⑴最后一堂法语课;⑵难忘的一堂课;⑶没上完的课;⑷韩麦尔先生;⑸无声的反抗;⑹伟大的爱国者;⑺小弗郎士的转变;⑻迟到的忏悔;⑼最美的语言;⑽可怜的人们;⑾钟声;……教师引导学生从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角度这些副标题进行评析,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小弗郎士的转变”最能表现人物在最后一课上的心理变化。(5)对标题进行替换一位老师在教学《人,又少了一个》时,把标题改为《人,少了一个》,让学生比较分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6)对标题进行重点突破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布置学生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说说课文是如何突出表现这个字的,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一教学设计,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如课文是这样突出标题中的“石”:“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衬托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在课文《智取生辰纲》中设计以下主问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走进文本,探究出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几方面。)(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分析体现杨志精明能干的词句段)(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吴用等人“计”高一筹、内部矛盾重重、自身粗鲁蛮横等弱点)三个问题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描写方法等诸多方面。2、关键句切入课文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负载着重要的信息,在教学中如果紧扣这些句子设计主问题,将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些语句包括:(1)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如《与朱元思书》一文首段就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有领起下文的作用。在教学中,扣住此句可设计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下文哪些句子写“奇山”?哪些句子写“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一句话就带活了整堂课的教学。再如《行道树》中:“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可设计“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理解。(2)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如《口技》的第一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