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件 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ppt
上传人:一只****生物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3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件 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ppt

2013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单元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具体作用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认识其在中国古代改革中的地位一、“三冗”与积贫积弱及“拗相公”1.“三冗”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形成“”;实行“养兵”政策,造成“”;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2.“两积”“三冗”导致局面的形成;北宋吸取中唐以后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导致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的局面。3.庆历新政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遭到官僚贵族激烈反对而夭折,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提出“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北宋)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材料反映了北宋政府面临怎样的危机?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危机: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岁币增加;徭役繁重,百姓负担沉重;冗官现象严重,吏治腐败;百姓反抗,威胁统治。(够三个要点即可)原因: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的措施,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国家积贫积弱。二、理财1.青苗法(1)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2)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募役法(1)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用来。(2)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3)其他:理财新法还包括、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三、整顿军队与科举1.强兵之法(1)内容①实行“”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②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2)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2.取士之法(1)内容①改革,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②批评“”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2)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四、新法的局限与变质1.变法的局限性(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2)王安石变法因执行不善而加重贫苦百姓的负担,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2.新法的变质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逐步废除。1093年宋哲宗亲政后,一度恢复新法,新旧两派竞争激烈;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聚敛钱财,变法原有的精神被完全改变。下面两幅漫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情况。从上图中你获得的历史信息有哪些?提示: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用人失当问题。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一、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有哪些异同?[特别提醒]两次变法都是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但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其变法的内容和历史影响有本质区别。比较两次变法应从唯物史观角度和将其放在特定背景下全面分析。二、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土地政策是怎样的?(1)梭伦改革中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了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2)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它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3)孝文帝改革中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王安石变法中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特别提醒]四次变法均涉及土地制度的改革,但由于面临的背景不同,其土地政策改革的出发点就不一样。应结合各自背景来认识政策内容及影响的不同。考查点一[例1](2010·山东高考)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探究](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