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件 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ppt
上传人:琰琬****买买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3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件 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ppt

2013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单元忽必烈改制一、忽必烈改制的背景(1)忽必烈即汗位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2)忽必烈粉碎顽固派的挑战,严厉禁止屠城,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3)确立“”的治国方略,在“汉法”和“旧俗”之争中取得胜利。二、改制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1)中央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为最高行政机关。②设,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2)地方①设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②设,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③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④在全国设,建立驿站制度。2.经济方面(1)确立以的方针。(2)保护土地①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为牧场。②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发展农业。(3)完善机制①中央设,专掌全国农桑水利。②明确规定赏罚之法。③颁布“”,详细规定农业生产。④编写《农桑辑要》等农书指导生产。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元史·食货志·农桑》材料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元世祖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的实践经验编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三、忽必烈改制的影响(1)通过制度更新,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3)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在推行、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最终在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如何理解“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1)“汉法”:即中原农业经济和在此基础上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2)“旧俗”: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偏见,使蒙古社会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即社会管理方式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为主。(3)实质: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特别提醒]从文明史观出发,认识“汉法”与“旧俗”之争实际上是两种文明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农业文明战胜了游牧文明。二、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有哪些?(1)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元、明、清统一局面的开创者。(2)在西藏设宣政院,在澎湖设巡检司等措施,使中国发展成为幅员辽阔的国家。(3)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4)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将汉族的生产方式作为基本国策,大大加速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5)将边疆各族和汉族相互迁徙,既开发了边疆,又加强了民族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考查点[例]材料一材料二[探究](1)从材料一中的图片你能提取到哪些信息?元代墓葬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分析,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解析]第(1)问要仔细分析图片含义;第(2)问主要结合提取的信息来分析影响;第(3)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答案](1)蒙古文化习俗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这一变化反映出落后民族征服先进地区之后,必然会被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明所征服。(2)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因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3)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桑辑要》)。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