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设计方案有关教学设计方案三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教学设计方案三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有关教学设计方案三篇1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扣题导入1、出示课题。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姓李的老师称李老师,看见姓李的会计称李会计,看见姓李的厂长称李厂长,那看见姓李的粉刷师傅,我们称什么呢?3、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作者为什么称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为刷子李呢?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猜猜原因。4、刷子李他的技艺到底有多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1、师巡视指导。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蘸(zhàn)和(hè)着琴音必得(dě)发怔(zhèng)调(tiáo)浆天衣无缝(fèng)3、再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语句。三、小组讨论,深化感悟根据学生所画句子,顺势导入以下两个话题的讨论:话题一:黑衣服的描写1、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由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学生交流列举。(四处)3、教师小结: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4、出示: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白刷不要钱。5、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技艺高超)6、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7、读一读,读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叹。8、刚才我们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品析来体会作者描写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讨论其它三处地方描写的好处。9、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10、小组派代表朗读,要让同学听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读之前可让其他同学友情提醒,促进交流,深化感悟。11、为什么要着重写发现小白点?12、指导学生读出曹小三心理的变化。话题二:刷墙的描写(第五小节)1、刷子李的粉刷本领到底有多强?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2、学生自读。3、这一小节,有哪些令你惊叹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看法。4、小组派代表小组讨论的结果。(1)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折得清爽。(蘸浆的手法高明,或者调浆配料方法巧妙。)[](2)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动作熟练,优美。)(3)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做的活,效果非同一般。)5、请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6、自由练读。话题三:写法的妙处1、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2、学生交流。3、教师小结: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中却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可以称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四、紧扣末句,总结课文1、出示最后一小节。2、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分别见到、听到?有关教学设计方案三篇2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2、抄写佳段佳句。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天窗的资料。教学设计参考一、引入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相信大家学习后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二、自学课文(1)通读课文。(2)画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和句子,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中心质疑1、完成练习,出示填空:乡下人在屋间开了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做。时,时,在黑洞似的屋里,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2、质疑(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出示文章最后一段,齐读。(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四、学习重点段,解疑1、看看插图,结合课文内容,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2、“慰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天窗是慰藉呢?(读4~6段)3、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