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分类讨论”专题复习(2).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考数学“分类讨论”专题复习(2).doc

中考数学“分类讨论”专题复习(2).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考数学“分类讨论”专题复习(2)学校:东区五校联合体主备人:刘少山审核人:刘天申时间:3.26第二课时第二大类:分类讨论在空间与图形中的应用一.目标导航:1.通过分类讨论专题复习能够区分数学对象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掌握分类的方法,掌握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2.掌握分类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领会其实质,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考点动向:几何分类讨论问题是中考数学热点题型,分类思想在几何中应用较为广泛。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对具有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要有分类讨论的意识,在熟悉几何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正确应用分类思想方法,恰当地选择分类标准,是准确全面求解的根本保证.常见分类讨论在几何中的题型有:直线型分类讨论问题;圆分类讨论问题;几何动点综合讨论问题等。考查的方式有填空题,选择题,综合题,特别是中考压轴题中,往往涉及分类讨论思想。【例题解析】考点1直线型中的分类讨论直线型中的分类讨论问题主要是对线段、三角形等问题的讨论,特别是等腰三角形问题和三角形高的问题尤为重要.【例1】: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A.50°B.80°C.65°或50°D.50°或80°【解析】由于已知角未指明是顶角还是底角,所以要分类讨论:(1)当50°角是顶角时,则(180°-50°)÷2=65°,所以另两角是65°、65°;(2)当50°角是底角时,则180°-50°×2=80°,所以顶角为80°。故顶角可能是50°或80°.答案:D.同步练习:1.某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cm和6cm,则它的周长为()A.9cmB.12cmC.15cmD.12cm或15cm2.如图,把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上的点B′处,点A落在点A′处,(1)求证:B′E=BF;(2)设AE=a,AB=b,BF=c,试猜想a、b、c之间有何等量关系,并给予证明.考点2圆中的分类讨论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在解决圆的有关问题时,特别是无图的情况下,有时会以偏盖全、造成漏解,其主要原因是对问题思考不周、思维定势、忽视了分类讨论等.【例2】:如图,点A,B在直线MN上,AB=11厘米,⊙A,⊙B的半径均为1厘米.⊙A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自左向右运动,与此同时,⊙B的半径也不断增大,其半径r(厘米)与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式为r=1+t(t≥0).(1)试写出点A,B之间的距离d(厘米)与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问点A出发后多少秒两圆相切?【解析】在两圆相切的时候,可能是外切,也可能是内切,所以需要对两圆相切进行讨论.【答案】解:(1)当0≤t≤5.5时,函数表达式为d=11-2t;当t>5.5时,函数表达式为d=2t-11.(2)两圆相切可分为如下四种情况:①当两圆第一次外切,由题意,可得11-2t=1+1+t,t=3;②当两圆第一次内切,由题意,可得11-2t=1+t-1,t=;③当两圆第二次内切,由题意,可得2t-11=1+t-1,t=11;④当两圆第二次外切,由题意,可得2t-11=1+t+1,t=13.所以,点A出发后3秒、秒、11秒、13秒两圆相切.同步练习:1.在Rt△ABC中,∠C=900,AC=3,BC=4.若以C点为圆心,r为半径所作的圆与斜边AB只有一个公共点,则r的取值范围是_____.2.在△ABC中,AB=AC=5,.如果圆O的半径为,且经过点B、C,那么线段AO的长等于.3.⊙O的半径为5㎝,弦AB∥∥CD,AB=6㎝,CD=8㎝,则AB和CD的距离是多少?考点3:几何动点综合讨论问题【例3】: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0,BC=16,DC=12,AD=21,动点P从D出发,沿射线DA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经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B运动,点P、Q分别从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项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解析】动点问题是中考热点题,往往需要分类讨论才能正确解答。解:(1)如图,过点P作PM⊥BC,垂足为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PM=DC=12.∵QB=16-,∴.由图可知,CM=PD=2,CQ=,若以B、P、Q三点为项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分为三种情况:由图可知,PQ=BQ.在Rt△PMQ中,,解得.若PQ=BQ.在Rt△PMB中,,即,∵△=,∴解得无解,∴.③若PB=PQ.在Rt△PMB中,,.解得不合题意,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