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能力形成规律的文学作品教学模式之建构.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基于语文能力形成规律的文学作品教学模式之建构.doc

基于语文能力形成规律的文学作品教学模式之建构.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语文能力形成规律的文学作品教学模式之建构——以人教版高中课标新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高冰琪234200安徽灵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并重的理念;诗歌教学是文学教育的亚类,“应该有其独立的目标、内容,具有个性的教学方法、过程,其核心是鉴赏能力的培养。”[1]然而由于心理学理论的滞后,语文教育界对诗歌鉴赏知识向鉴赏能力转化、鉴赏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这些问题都没有探讨清楚,从而使诗歌教学处于“暗中摸索”的状态。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我们认识诗歌鉴赏能力的实质提供了科学的视角,为构建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理论和操作技术。一、广义知识观概述1、广义知识观的基本观点传统的知识观是狭义的知识观。我们平时经常说,学生不但要掌握知识,还要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这里的知识就是狭义的知识,它和技能、能力是并列的概念。广义知识观是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把知识分为两大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是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比如,“唐诗可以分为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诗歌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形象性”。这类知识一般通过理解和记忆获得,学生可以直接陈述出来。陈述性知识和我们平时常说的知识(即狭义知识观的知识)大致相当。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是一套做事的过程和步骤,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技能(能力)相当,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比兴手法在具体诗歌作品中的作用。按照做事的不同指向性,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个小类:用来解决外部问题的智慧技能,用于支配和调节人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的策略性知识。比如,“分析李白《静夜思》情景交融的特点”需要智慧技能,“背诵古典诗歌要注意它押韵、对仗的特点”就属于策略性知识。鉴于策略性知识的特殊性,有人把它独立出来,把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类。这样看来,广义的知识观把知识、技能、策略都统一在同一个“知识”概念里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基本弄清了不同类型知识在人大脑中的表征方式,人习得、应用不同类型知识的条件与过程。学校教学的任务就是根据这些规律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创设条件。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原理现代认知心理学深入研究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和过程,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流派,成熟的获得公认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智慧技能理论。加捏把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分为五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构成一个层级关系: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每种智慧技能都有其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习者习得陈述性知识,能够陈述出解决问题的程序或步骤,比如能够说出“要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主旨”。第二,程序性知识阶段;这个阶段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转化的方法是在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练习,也就是利用陈述性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杜甫《江南风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含义。第三,迁移和应用,已经习得的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一起)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比如,用“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主旨”的原理来解读散文小说等体裁的文学作品的主旨。二、诗歌鉴赏能力的程序性知识性质在广义知识观下,诗歌鉴赏能力的性质是什么?我们先来看叶圣陶关于文艺鉴赏的论述“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这些事物?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感情,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否最为有效?我们不光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光说了‘不好’就算,还要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才称得上文艺鉴赏。”[2]“是否最为有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一个具有时代社会共同性的标准(当然,文学鉴赏见仁见智,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但是个性中蕴含着普遍性的标准)。但是,诗歌鉴赏并不是要求学生陈述这些标准,而是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标准做事(即“说得出好在哪里”,“说得出不好在哪里”)。所以,诗歌鉴赏能力是程序性知识,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原理。三、广义知识观下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模式的建构——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再到“温故知新”根据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原理,我们认为,诗歌鉴赏技能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再到“温故知新”。下面具体阐述并以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近体诗六首》为例加以说明。诗歌是意象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尤其如此,鉴赏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解读诗歌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因为本课六首诗有三首包含“月”(王维《山居秋暝》、刘禹锡《石头城》、李商隐《锦瑟》),“月”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