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局面与台湾经济的发展(16831895).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4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统一局面与台湾经济的发展(16831895).doc

统一局面与台湾经济的发展(16831895).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湖北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统一局面与台湾经济的发展(1683—1895)历史文化学院2001级历史系:向文志学号:0102310035美丽而富饶的宝岛台湾,是祖国的一颗明珠。台湾的土地,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人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千百年来,内地迁台的汉人和台湾人民共同开发了台湾的土地,发展了生产,建设了台湾。内地和台湾在经济、文化上广泛交流、紧密合作,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清朝统一台湾后,和平统一的局面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便利的条件。两岸交流使得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一统一前台湾的发展状况宋元以来,大陆进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时的台湾,尚处在原始社会。统一前台湾社会发展已展示出鲜明的大陆倾向,台湾经济已开始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台湾南部地区为热带,亚热带草原,北部是草深林茂的丘陵和平原相间的地区。这样的生态环境适宜野生动物的繁殖,因此畜产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特别是鹿科动物为最多。这种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使台湾的土著居民很早就以狩猎业为重要的生产部门。当地人们不仅以此为食物的来源,关键是他们把鹿皮、鹿角这些非食品性产品用于对外交换,致使狩猎经济的发展很早就与对外交换密切相关,而且最终发展为简单的商品经济生产部门。对于土著人来说其打鹿业和对外交换的黄金时代,是在荷兰入侵之前的民间贸易时期。土著人在其中获得了交换来的大量铁制工具,从开始的打猎用工具到后来的农业生产工具,极大的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最主要的是打鹿业的衰落,农业的兴起。一方面是鹿数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是利用铁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的各种好处逐渐被人们认识到。所以到了郑氏统治时期,农业已是土著人的主要经济部门和主要的食物来源,狩猎经济开始退居次要地位。随着这种转变,台湾的经济发展也就进入了传统经济阶段。在这里,传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从大陆移民的人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以及经济组织形式。1662年郑成功驱荷复台后,台湾的汉族人成倍的增长。三万郑氏屯垦军和其他大陆来的汉族农民分布于西海岸大部分地区,大大扩大了与当地人之间的接触范围,使越来越多的土著人受到了汉族先进农业的直接影响,从而加速了台湾经济形态的转变。恩格斯指出经常进行交换的条件:一是“产品出现剩余”,一是“两个并列的不同的生产阶段”。①而在郑氏集团与清廷对抗的情况下,丧失了这两个条件,曾经是郑成功部下的一员大将黄悟就说过:“成功全靠内地接济,木棉、丝绵、油麻、铁钉、柴米、……”。②可见台湾在郑氏的统治之下不仅没有剩余,而且不能自给,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多依靠内地。因此其不构成交换的第一条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陆与台湾的交流,不是经济自由发展所需的交流,而是人为的作用,最终不符合经济规律。再者,大陆与台湾也并不是处于并列的不同生产阶段。大量的汉人移民台湾,使台湾明显的带有移民社会的特点,必定使台湾的经济形态与大陆趋于一致,从前面打鹿业的衰落,农业的崛起已经看出台湾经济和大陆传统经济趋同。所以交换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成立,两岸几乎处于同一个生产阶段。在这种局面下,台湾的发展纯属于大陆先进农业对其冲击后的被动反映,其发展是有限的,要重新找到经济发展的交换条件,必须打破两岸的对立局面。郑氏集团与清王朝分庭抗礼,使海上贸易断绝,于国于民都是一个重大损失,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郑军以一个处于刚刚开发阶段的台湾来支撑长久的战争,本来就不可能,何况当时的台湾经济还极大的依赖着大陆。郑氏人为的割断与大陆交往的纽带,也就是断送了自己前程。清统治者认为郑氏之所以能凭借几个岛屿长期与清廷抗争,“实凭沿海居民交通接济,今将山东、江、浙、闽、广海滨居民尽迁于内地,设界防守,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企图使“海上食尽,鸟兽散矣。”③清朝被迫实行的禁海迁界政策,在统一台湾中,确实起到了预想中的部分效果。但更深层次的反映了,这种破坏贸易,阻断交流的做法能使台湾的经济陷于瘫痪。郑军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此,没有了大陆的经济来源,台湾又没有充足的发展,经济不独立,也就不能维持其政权。当然大陆人民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同时也为清后来的不时的限制贸易政策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认为外来的压力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只要用这种消极的抵制政策,隔绝与外面的交往就会安然无恙,就会保住政权。但最终的结果是走到了世界的后列,失去了发展的有利时机。割裂的局面使大陆和台湾都不能正常的发展,两岸只能在对峙中共同衰弱。二清政府的台湾政策1、统治机构的建立及演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军攻取了台湾,清攻取台湾是为了消灭郑氏反清势力,达到这一目的后,是否还要将台湾作为清朝的永久保留之地呢?围绕这一问题,在朝廷中又引起了争论。很多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外,保留并无益处,只要以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