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有关穷人教案锦集五篇穷人教案篇1一、通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字的音、形、义,会用生字组词;课后第三题读读写写中的词要会写、会讲,会用,能看拼音写出这些词语。二、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内容。三、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四、重点解决的问题: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中心思想。五、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桑娜和渔夫神态、动作、语言,特别是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桑娜的心理活动)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桑娜的心情变化。七、试着说说你对本课结尾的理解,想一想这样结尾的好处。八、查阅有关本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加深对作者及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一课一练一、正音:(在正确的读音下面打对勾)汹涌澎湃(pēngpéng)勉强(qiǎngqiáng)倾听(qīngqǐng)魁梧(wúwǔ)自作自受(zuōzuò)仍旧(réngrēng)模样(múmó)蜷缩(quánjuǎn)二、形近字组词:阁()顷()参()澎()霉()搁()倾()惨()膨()悔()卷()惜()昔()悟()奏()蜷()借()措()捂()揍()倦()错()醋()梧()凑()三、多音字组词:qiáng()mú()zuò()强qiǎng()模作jiàng()mó()zuō()四、填空组词语:汹()澎()狂()怒()心()肉()自()自()又()又()()()不安自()自()五、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三个各造一个句子:1、沉思:2、沉默:3、抱怨:4、顾惜:5、忐忑不安:6、非不可六、主要内容填空:本文主要写渔夫的妻子()和她的()不顾自家生活的(),收养邻居()的两个()的故事。七、中心思想填空:本文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宁可自己(),也要帮助()的高尚品质。八、仿照课文第九自然段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断。穷人教案篇2学习目标:1、结合阅读理解有关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第二课时一、复习导课,揭示课题1、作者为什么将课题定为穷人,课文仅仅写了穷人的穷吗?2、板书课题:穷人二、阅读第二段1、教师范读,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2、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是穷人不是富人?从这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恶劣的环境、桑娜焦急的心情、桑娜的勤劳等)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三、阅读第二段1、学生默读,思考分层。2、浏览阅读,分组讨论。3、指名朗读第一层。思考:这一层,你读懂了什么?从桑娜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桑娜的关心和同情)4、轻声读第二层。思考:西蒙是个怎么样的人?哪段文字最使你动情?(指导朗读,从读中感悟对比描写的魅力)5、自由读第三层,感悟桑娜的矛盾心理。(分组自由读,小组推荐读,从中体会桑娜的激动紧张担忧后悔坚定矛盾心理过程,启发学生找到桑娜矛盾心理的客观原因)6、教师小结。四、阅读第三段1、轻声速读,准备角色。2、分角色朗读。思考:通过渔夫的言行,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3、教师小结。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设问:这篇课文叙述了穷人之间的什么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六、布置作业1、思考练习第三题,体会句子深刻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桑娜夫妇的美好品质。穷人教案篇31、语文基础训练方面:⑴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思想感情。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思想教育方面:⑴使学生感受高尚品格的熏陶,心灵受到净化。⑵增强学生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3、技巧能力方面:训练学生合理想象能力,学习如何通过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品格的写作方法。1、从桑娜的行为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2、体会人物行为、思想和品德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合理性。课件。一、导入过程1、出示词语、句子:(破帆、黑面包、从早到晚地干活、屋里又潮湿又阴冷)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来感受、想象一定的故事情境。2、学生畅谈自由想象的故事情境,教师纵深引领:“这是怎样的一户人家?怎样的一种生活?”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穷人。二、初步感知课文1、“你怎样理解这个课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出质疑:穷人是生活上的贫穷,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和物质生活一样的贫穷吗?(在课题旁边板书“?”,有待于课文学过之后再解答。)2、列夫托尔斯泰比下也有一个关于“穷人”的故事。学生读课文,之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读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有选择性地将本文主要人物板书:桑娜、渔夫。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第一段:⑴课件播放小屋内外的样子。“文章是怎样写这贫寒的家庭的呢?”学生找出与其相应的文字。(一是学生进入当时故事情境,二是通过小屋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