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一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到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浓厚兴趣。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的最好,也在这门课上会突发奇想。二、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我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学生将距离拉近,面带微笑的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下面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敢于发言。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和学生回答的或对或错的答案。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解决不了,将问题留下来课后和学生一起来解决。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产生的结果会有哪些变化?”;“假如地球自转变慢,一天还是24小时吗?”;在分析了黄河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断流的河段越来越长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我们的母亲河为什么会断流?你认为解决断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三、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结合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提出如何把垃圾变废为宝?”;“如何解决上海市冬、夏季用电紧张问题?今年夏天政府采取拉电的做法,是上海市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吗?”;“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和回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为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提出了哪些挑战?”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四、运用地图,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新性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如,以同一纬度不同地区作比较,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阅读各专题地图,进行以下思维活动:赤道、南回归线、南纬40°纬线通过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大陆的位置,各处在什么气压带风带?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陆位置、地形及洋流对气候有何影响?各大陆分别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哪些反映出地带性分布、哪些属于非地带性?最后得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师继续运用地图提出假设:若安第斯山脉呈东西走向,南美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若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移,沙漠面积、气候将怎样变化?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气候,为何非洲东部却是萨瓦纳气候?若马达加斯加岛移至南纬30°—50°之间,岛上气候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从这类具体事例中受到启迪,激发出思维的创造性。五、地理活动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地。地理知识包罗万象,所有与人类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以及目前人们关心的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和活动的内容如大的课题有天文、气象、水文观测活动,大气、水体、噪声及环境污染监测报道,地质地貌、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资源开发、能源利用方式的调查,农业生产、工业布局采访、家乡人文、文化采风等,每个主课题根据现状和条件可设计若干子课题,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是创造发现的源地、创新能力形成的基地。地理知识的广泛性使地理学科与其他众多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同学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同学的综合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需要地理教师执意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