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申报书(可编辑)【完整版】.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申报书(可编辑)【完整版】.doc

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申报书(可编辑)【完整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申报书(可编辑)【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申报书目录第一章总论11.1工程摘要11.2编制依据2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1.4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4第二章工程背景及必要性52.1建设背景52.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6第三章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103.1自然条件103.2社会经济条件113.3土地资源条件123.4劳力资源条件123.5交通、信息条件123.6建设单位情况分析123.7森林资源条件133.8区域优势及政策导向133.9存在的问题分析14第四章指导思想及建设原那么174.1指导思想174.2建设原那么174.3建设目标18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205.1建设任务和规模205.2建设期限205.3工程建设技术方案21第六章工程建设平安生产及环境保护366.1平安生产366.2环境保护36第七章工程建设招标方案387.1招标范围387.2招标组织形式387.3招标方式38第八章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398.1投资概算398.2资金来源41第九章效益分析429.1经济效益429.2生态效益459.3社会效益52第十章工程组织与管理5310.1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5310.2管理模式5410.3管理措施5410.4技术培训5610.5劳动保护5712附件5712.1附表57第一章总论1.1工程摘要1.10工程效益:工程建成后,原州区森林覆盖率提高10%,将构成宁夏南部地区重要的区域生态平安屏障,不仅对固原市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且对宁夏南部山区区域经济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社会和生态效益巨大。1.2编制依据: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建造的理论与技术研究〞〔KZ952-J1-219〕1项。人工造林密度:生态公益林:167株/亩经济林:111株/亩封山育林补植密度:80株/亩灌木林地:85m3.hm-2.a-1土壤侵蚀模数:无林地:5500t.hm2.a-1;林地:2500t.hm2.a-1;苗木费:生态公益林1500元/亩,经济林2000元/亩;整地费:200元/亩;栽植费:100元/亩;幼林抚育费:100元/亩;有害生物防治费:100元/亩;科技支撑费:100元/亩工程建设总本钱:8323万元/年;经营本钱2600万元/年;投资利润率42.3%;投资回收期:7.9年;累计净现流量:57035万元;财务累计净现值87583.0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1.09%。1.4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本工程符和原州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是原州区农业生态建设及经济开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局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展的重要内容,该工程建设引进了西北水保所程积民先生的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在营造林工程建设方面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该工程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产业,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该工程建成后,其经济效益可到达25800万元/年,修养水源3333.3万m3.a-1,净化水质价值可达4000万元/年;保持水土10000t/年,保土育肥价值可达3500万元/年。对宁南山区及至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平安都有十分重要作用。第二章工程背景及必要性2.1建设背景宁夏南部山区〔除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地区,素有“苦瘠天下〞之称。历年来,由于工程区的经济开展根本沿用掠夺式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随着人口增长,植被缩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使原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愈来愈差,畜牧业和林业的开展余地愈来愈小。在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土地不断贫瘠化,干旱、风沙等灾害日趋频繁的影响下,农业生产更加低而不稳,生态、经济、人口三个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整个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了恶性循环。要走出这种恶性循环,第一步必须要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供给量,只要自然资源供给充足,经济开展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才能可持续开展。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开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当地各级组织带着广阔群众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但成效却不尽人意。回忆和总结该地区几十年生态与经济建设开展历程,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经济开展的主要原因,要使当地的生态与经济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