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被花花各部分离花各部合生整齐花不整齐花子房上位子房下位花粉.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无被花花各部分离花各部合生整齐花不整齐花子房上位子房下位花粉.ppt

无被花花各部分离花各部合生整齐花不整齐花子房上位子房下位花粉.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势第三节被子植物系统演化与分类系统第一节被子植物的特征(一)具有真正的花和果实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等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称为花部。被子植物的各个花部位置相对固定,但在数量上和形态上却有着极其多样的变化。受精后子房形成了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包在果实内。(二)具有独特的双受精现象被子植物所特有,1个精子与卵结合,形成胚,1个精子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3倍体的胚乳,使新植物体更具有生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三)孢子体高度发达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态习性等方面,比其他各类植物更完善化、多样化。外部形态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之分;在解剖构造上,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出现了导管,韧皮部中出现了筛管和伴胞;在生态习性方面,被子植物有水生、砂生、石生和盐碱地生等不同类型。(四)配子体进一步退化(简化)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体不但是寄生的,而且进一步简化。雄配子体是由小孢子(单核花粉粒)发育而成,成熟时为仅具2核或3核花粉粒,雌配子体为胚珠内由大孢子发育成的胚囊,成熟时通常为8核7细胞结构。(五)多种营养及传粉方式多数被子植物营养方式为自养,但也有其他多种营养方式存在,包括寄生(如菟丝子属植物)、半寄生(如桑寄生属植物),腐生(如兰科植物天麻)以及被子植物与细菌或真菌共生关系的营养方式(如豆科和兰科植物)。被子植物具有多种传粉方式,即风媒、虫媒、鸟媒、水媒等。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势第三节被子植物系统演化与分类系统二、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自19世纪以来,分类学家们根据被子植物形态演化的趋势,各自所依据的系统发育理论,结合古植物学和其他现有资料,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系统。目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一)恩格勒系统德国分类学家Engler(恩格勒)和Prantl(勃兰特)于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巨著中所使用的系统,它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恩格勒分类系统是根据假花学说的原理而建立的。恩格勒系统几经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共有62目,344科,其中双子叶植物48目,290科,单子叶植物14目,54科。(二)哈钦松系统英国植物学家Hutchinson(哈钦松)于1926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目,69科。哈钦松系统以真花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还认为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进化,起源于双子叶植物中的毛茛目,此点已为大多分类学者所赞同。该系统坚持将木本和草本植物作为第一级划分,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三)塔赫他间系统前苏联植物学家Takhtajan(塔赫他间)于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书中公布的系统,该系统以真花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木兰目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他首先打破了传统把双子叶植物分为离瓣花亚纲和合瓣花亚纲的分类;将原属毛茛科的芍药属独立成芍药科等,都和当今植物解剖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分类学和化学分类学的发展相吻合,在国际上得到共识。塔赫他间系统经过多次修订,在1980年修订版中,共有28超目,92目,416科,其中双子叶植物(木兰纲)有20超目,71目,333科,单子叶植物(百合纲)有8超目,21目,77科。本系统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相比较显得繁杂了些。(四)克朗奎斯特系统美国学者Cronquist(克朗奎斯特)于1968年在其所著《有花植物的分类和演化》一书中所发表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81年进行了修订,包括83个目和383个科。克朗奎斯特系统接近于塔赫他间系统,把被子植物门(称木兰植物门)分成木兰纲和百合纲,但取消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的划分也少于塔赫他间系统。该系统在各级分类的安排上比前几个系统似乎更合理,因而逐渐被人们所采用。1998年,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组(AngiospermPhylogenyGroup,APG)综合多个大尺度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为被子植物提出了一个目、科分类阶元上的分类系统,简称APG系统。被子植物由此成为了第一个基于分子数据建立分类系统的大类群。之后,随着分子数据的增加,APG系统经历了3次修订(APG,1998;APGII,2003;APGIII,2009;APGIV,2016)。该系统对被子植物系统学和分类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大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