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三作文训练一用朴素的语言写那些触动过自己心灵的平凡的人和事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思考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材料,它们是怎样扣住题目一步步展开的,它们是从那几个角度揭示主题的。清明记忆好多童年的事情,过去了那么多年,却依然恍若眼前,连一些细枝末节,都记得特别清楚。记得父亲为我买的第一支笛子,是1角2分钱;买的第一本《少年文艺》,是1角7分钱;买的第一把京胡,是2元2角钱……那时候,家里生活不富裕,一家五口全靠父亲微薄的薪水维持,为了给我买这些东西,父亲掏出这些钱来,是咬着牙的。因为那时买一斤棒子面才几分钱,花这么多钱买这些东西,特别是花两块多钱买一把京胡,显得有些奢侈。读初二的那一年,我爱上了读书,特别是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千家诗》之后,我对古诗更是着迷。那时候,我家住在前门,离大栅栏不远,大栅栏路北有一家挺大的新华书店,我常常在放学之后到那里看书。多次的翻看,从那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唐诗宋词里,我看中其中四本,最为心仪,总是爱不释手,拿起来,又放下,恋恋不舍。1每一次翻完这四本书后,总要忍不住看书后面的定价,《李白诗选》定价是1元5分,《杜甫诗选》定价是7角5分,《陆游诗选》定价是8角,《宋词选》定价是1元3角。那时候的5元钱,是我上学在学校里一个月午饭的饭费。每一次看完书后面的定价,心里都叹气,这么多钱,和父亲要,父亲不会答应的。所以,每次翻完书,心里都对自己说,算了,不买了,到学校借吧。可是,每次到新华书店里来,总忍不住还要踮着脚尖,把这四本书从架上拿下来,总忍不住翻完书后还要看看后面的定价,似乎希望这一次看到的定价,会比上一次看到的要便宜了似的。那时候,姐姐为了帮助父亲分担家的负担,不到18岁就去了包头,到正在新建的京包铁路线上工作,从她的工资里拿出大部分,开始每月给家里寄20元钱。那一天放学之后,母亲刚刚从邮局里取回姐姐寄来的20元钱,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母亲把那4张5元钱的票子,放进了我家放“金银细软”2的小箱子里。母亲出去之后,我立刻打开小箱子,从那4张票子里抽出一张,揣进衣兜,飞也似的跑出家门,跑到大栅栏,跑进新华书店,不由分说地,几乎是比售货员还要业务熟练地从书架上抽出那四本书,交到柜台上,然后从衣兜里掏出那张5元钱的票子,骄傲地买下了那四本书。终于,李白、杜甫和陆游,还有宋代那么多有名的词人,都属于我了,可以天天陪伴我一起吟风弄月,说山论河了。黄昏时,看见刚下班的父亲一脸铁青地向我走来,然后把我领回家,回到家,把我摁在床板上,用鞋底子打了我屁股一顿。我没有反抗,没有哭,什么话也没有说,因为我一眼看到了床头上放着那四本书,知道父亲一定知道了小箱子里少了一张5元钱的票子是干什么去了。挨完打后,我没有吃饭,拿着那四本书,跑回大栅栏的新华书店,好说歹说,求人家退了书。我把拿回来的钱放在父亲的面前,父亲抬头看了我一眼,什么话也没有说。3第二天晚上,父亲回来晚了,天完全黑了下来。母亲已经把饭菜盛好,放在桌子上,我们一家正等他吃饭。父亲坐在饭桌前,没有先端饭碗,而是从他的破提包里拿出了几本书,我一眼就看见,就是那四本书,《李白诗选》、《杜甫诗选》、《陆游诗选》和《宋词选》父亲对我说:。“爱看书是好事,我不是不让你买书,是不让你私自拿家里的钱。”将近50年的光阴过去了,我还记得父亲讲过的这句话和讲这句话的样子。那四本书,跟随我从北京到北大荒,又从北大荒到北京,几经颠簸,几经搬家,一直都还在我的身旁。大栅栏里的那家新华书店,奇迹般地也还在那里。一切都好像还和童年时一样,只是父亲已经去世38年了。二、比较阅读清明忆父宋洪伦4老宋感言:应该说,老宋在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对世间的人情冷暖,甚至亲人间的生死离别这类容易让人伤感流泪的事情,己经看的比较透了,也比较淡了。因为父亲和母亲离开我们己经多年了,特别是父亲,他老人家1982年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甚至没能从部队请假赶回来送父亲最后一程!对父亲的回忆,也似乎因为这些年来的忙而有所稀疏。直到昨天,当我捧读复兴老师写的这篇短文《清明忆父》时,泪水一下子象打开的闸门一样,再也无法停下了!父亲的音容笑貌,一下子变得清晰如昨!复兴老师说到他“挨打”那是因为,“拿”了家中的五块钱偷偷地去买了书!而我搜遍了所有的脑细胞,也没想起父亲给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买过书!印象里,曾经在八路军队伍里当过“小学教员”和“小学校长”的父亲,他自己常常将一支粗粗的“金星牌”钢笔,别在上衣口袋里!而我们却很少敢向他要过来看看,对我们兄妹五人,父亲极少动手揍人,特别是对我姐姐和俩妹妹,更是疼5爱有加!但对我和哥哥,则管教的极为严历!简直是时时刻刻都用他的“八路军作风”来塑造我们哥儿俩。稍有小错(绝对不可能有复兴老师那种‘大错’),便会招来父亲的一顿大骂!74-76年间,全家七口人住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