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六单元作文教案第六单元作文教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六单元作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月光下的遐想举头望明月,李白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静夜思》,苏轼吟出了“明月几时有”那一轮明月,勾起人们心中多少往事,引发人们多少遐想!就让那洒进窗口的几缕月光,托起我们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吧。以“月光下的遐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最好能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作方法讲解本单元写作意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那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呢?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美学家朱光潜说得十分明了:“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人们在生活中看到北燕想到春天,看到瑞雪想到丰收,说到李白想到杜甫,人们这种思维活动就是联想。所谓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文章插上联想和想象的双翼,就会在艺术天空自由翱翔。因此本单元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在作文中,联想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然而又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秦牧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很畅通了。”联想很像串联的灯,电通灯亮,一亮一串,形成一条链。譬如刘禹锡有一首咏叹“乌衣巷”的怀古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由乌衣巷联想到豪贵的王谢家族早已凋零败落,联想到沧海桑田变幻无常的社会人生。我们可由此联想到“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再联想到谢家诸多风流子弟:谢尚、谢安、谢灵运、谢朓等,又由此联想到谢家才女谢道韫。据说有一次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向外看,谢安趁机问:“你们看这雪花像什么?”侄儿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确实表现了深刻独到的联想能力。沉甸甸的盐粒与轻飘飘的雪花除了颜色相似外,再无共同之处。而“柳絮因风起”,则描绘出雪花轻柔飞旋之状,传出雪花空灵迷离之神,且不着痕迹地将寒冷化为温煦,从色、形、神等方面作了联想。怪不得谢安向侄女点头叫好:“好一个柳絮因风起!”看来,联想人皆有之,但深度、广度、强度、层次都不同。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也可谓是内容精美,联想丰富。虽为文字表达,却如有声有色的立体风景。对瀑流的描写处处用联想,当看到一带白而发亮的水当中有了裂痕,立刻联想到“被扯成大小几绺”,“不复完整的布”,使瀑流的形象无比鲜明;当看到瀑流冲下溅起的水花,又立即联想到“白梅”“杨梅”,使水花更形象化。由此可见,联想真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打开记忆的宝库,让生活中的珍珠到文章中去发光添彩。再来看本单元的写作题目《月光下的遐想》,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遐想”指悠远的思索与想象,月光及月光下的景物是进行“遐想”的源头,对月光下的景物的描写是本文必不可少的部分。写作时宜由眼前的月光或月光下的某一景物入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驰骋思绪和情感。不少学生抓住了中心词“遐想”,展开了想象,但忽略了联想的基点“月光”或“月光下的景物”。又有的学生通篇对月光和月光下的景物进行了描写和渲染,虽然语言优美,但都未能扣准题意,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围绕中心展开联想和想象呢?(一)要找准联想的基点,即触发联想的物件及其寓意。苏叔阳的一首抒情诗的意境是:雨伞给了别人创造一片干净的天地而不惜淋湿了自己。如果以《雨伞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散文,就应以“雨伞给了别人创造一片干净的天地而不惜淋湿了自己”这一特征作为联想的基点。如果不找准联想事物寓意的榫接点,很可能作文会出偏差。有的可能会写与雨伞有关的故事:快下雨了,爸爸、妈妈亲自给我送来了雨伞;同学或朋友甘冒雨淋之苦让雨伞给自己。有的会直接用拟人之法描写雨伞被人用时为人遮风挡雨,不被人用时则闲置一旁,任其发霉破烂。诸如此类,从表面上看似乎也是在联想,究其实却与文题要求相去甚远。因为写成故事一类的不仅文体与要求相悖,中心也成了反映父母之爱或学友之情,与所供材料题旨不合;而写成童话一类的,文体不符自不待言,其所反映的中心则只能与人才的际遇有涉,自然不可能与作文要求印合。因此,联想是以客观事物间固有的联系为基础的,它不是胡思乱想,它要从一定事物出发,并沿一定方向进行。当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可产生不同的联想点,关键是不能脱离中心。《月光下的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