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燃油喷射控制器的设计毕设论文.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2.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电控燃油喷射控制器的设计毕设论文.doc

电控燃油喷射控制器的设计毕设论文.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电控燃油喷射控制器的设计毕业设计题目:电控燃油喷射控制器的设计系:电气信息学院专业:自动化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导师姓名:完成日期:2014年06月诚信声明本人声明:1、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2、据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毕业设计(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3、我承诺,本人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PAGE\*MERGEFORMATVI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题目:电控喷油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姓名系电气与信息学院专业自动化班级学号指导老师肖峰职称讲师教研室主任黄峰刘星平一、基本任务及要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是以电子控制(ECU)装置为核心,利用安装在发动机不同位置上的传感器,测得发动机的各种工作参数,按照控制程序,通过控制电动喷油器精确控制喷油量,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获得最佳浓度的混合气。1.阐述喷射系统的原理;2.基于单片机电控燃油喷射器控制系统硬件结构的设计;3.采用MATLAB软件建立控制器的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和性能分析;4.绘制硬件结构图和软件流程图;5.说明书的编制;二、进度安排及完成时间:①2月26日至3月15日:查阅相关资料,搜集课题所需资料,了解课题现状、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做好选题报告和文献综述②3月16日至3月29日:毕业实习③3月30日至4月15日:自学相关知识。④4月16日至4月26日:硬件设计、软件设计。⑤6月3日至6月4日:整理资料,撰写毕业设计论文。⑥6月13日至6月14日:毕业论文审定、打印,答辩准备。⑦6月15日至6月18日:毕业设计答辩(公开答辩、分组答辩)。前言汽车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了满足日益增高的消费需求,汽车研究、设计、制造者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智慧,使汽车商们纷纷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新车型。消费者们虽然青睐这些新车型时尚的外形、良好的舒适性,优良的动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但随着环保法规的升级和个人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们将更加看重它们的清洁性。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Electronicfuelinjection简称EFI)是用计算机控制燃油供应量的装置。该系统中,计算机综合各种不同传感器送来的信息做出判断,控制和调节喷油器的喷射时间及喷油量,正确迅速地把燃油喷射到发动机进气歧管里,与吸入的空气混合后,进入发动机气缸,同时配合电子控制点火在最佳时刻点燃可燃混合气。电喷式发动机从结构上取消了化油器,用燃油喷射代替化油器,使燃油燃烧充分,且采用微电脑精确控制喷油量和点火角,极大的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与经济性。在美、日、欧发达国家生产的普通轿车几乎全部应用了燃油电喷系统。我国也积极采取措施,各大汽车厂生产的新车大多采用第三代电喷技术。目前我国各大汽车厂生产的轿车的发动机虽然基本上都采用了燃油电喷技术,但没有厂商完全拥有电喷发动机自主知识产权,均属于引进国外电喷发动机生产线或引进国外电喷系统,由外商直接供给ECU系统。目前我国除ECU之外,对电喷系统的其他元器件,如传感器,电磁阀、喷油器、点火器等,在国内己基本具备了配套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有的企业引进国外生产线作为配套元器件生产厂),但作为核心部件的ECU却被别人掌握,国外公司的电喷技术完全保密,ECU中的喷油和点火MAP、控制算法和程序都未卖给我国,无法破解。同时,进口国别多、品种规格杂,一些企业缺乏选择论证,引进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少缺乏充分的匹配实验。总之,要自主发展清洁汽车必须自行开发电喷系统,其核心是研究开发ECU。湖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目录TOC\o"1-3"\h\z\uHYPERLINK\l"_Toc390013572"摘要PAGEREF_Toc390013572\hIHYPERLINK\l"_Toc390013573"AbstractPAGEREF_Toc390013573\hIIHYPERLINK\l"_Toc390013574"第1章绪论PAGEREF_Toc390013574\h1HYPERLINK\l"_Toc390013575"1.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PAGEREF_Toc390013575\h1HYPERLINK\l"_Toc390013576"1.2课题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PAGEREF_Toc390013576\h1HYPERLINK\l"_Toc39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