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走进心灵》读后感西航三校林欢在闲暇之余读了《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这本书,从而认识了李镇西老师,并且深深喜欢上了这位老师。一直都相信这样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我们都知道要想学生“亲”我们,我们首先应该“爱”学生。可是,许多时候我们是在打着爱的幌子对学生进行……李镇西老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朋友的爱,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回想一下,从教以来你感到最快乐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李镇西老师说他最感到快乐的时候就是学生不把他当老师的时候。他曾与学生站在黄果树瀑布下面,让飞花溅玉的瀑水把他们浑身浇透;他曾与学生穿着铁钉鞋,冒着风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眉之巅;他曾与学生在风雨中经过八个小时的攀登,饥寒交迫地进入瓦屋山原始森林……他和学生玩“瞎子猫”、玩“斗鸡”、玩探险式游戏……从那一幅幅充满趣味的“证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幸福。同时,我们也没有看见“师生”,我们看见的是一群好朋友在嬉戏。我想:若能重新来过,我愿再做一次学生——做李镇西老师的学生!因为我喜欢这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有句话朴实而又深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此来衡量我们今天的教育,我不得不惭愧的低下头。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当的优良传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学校德育曾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是,我们不能不痛心的看到,背离实事求是精神、脱离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甚至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种种“虚假德育”,却在不时地、不同程度地、有意无意地损害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潜移默化地扭曲学生的心灵。也许这种“损害”和“扭曲”并非教育者的主观意愿,但是也没有哪位教育工作者说出“虚假德育”这个现实,甚至仍然在上演着一幕幕“戏剧”。然而李镇西老师却在《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这本书中对此进行了批判。喜欢他,喜欢他敢于说实话。喜欢李镇西老师还因为他敢直面自己的教育失误!从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老师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曾先后三次打学生;也曾由于武断或主观偏见,不止一次冤枉他的学生,甚至于批评学生时,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他的这些教育失误,或许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都犯过。教育是“遗憾的艺术”!如果我们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就会感到,每一个学生只享有一次小学、中学、大学等的教育,而教育的失误给某一位学生或某一届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将是很难弥补的——如果这种失误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那么,这种伤害很可能将伴随他的一生。所以,他用他的教训也是我们许多人的深刻教训,劝戒我们尽量避免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的绝望。要知道,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我钦佩李镇西老师,因为他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谓“丑事”公诸于世;我感谢李镇西老师,因为他这些真诚的忏悔给了我们警示!在《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一书中,李镇西老师以教育手记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实践。在书里,有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从中可以窥见教育的整个动态的过程,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提升自己,是如何处理教育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但随心所欲的同时又是不逾矩的。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中,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民主”教育理念。李镇西老师所信仰的是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他实行“民主治班”,因此他当班主任当得很“潇洒”。他出差期间,他们班班风依然良好,秩序井然。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级各项工作和活动照常展开,并获得良好的成绩。日常工作他基本上不需要操心,这些都交给了“制度”。在校每个学生都受《学生守则》的约束,每个班也都有自己的班规,可并非所有的老师都向李镇西老师这般潇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李镇西老师用民主管理模式——“法治”管理。这个“法”就是“班规”,“班规”由师生共同制定,每一个人都是“立法者”具有可行性、广泛性、和互制性。所谓“互制性”,不仅指学生之间的互相制约,还指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尤其指学生对班主任的合理制约。李镇西老师主动要求在“班规”中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里面如此规定:每月出现下列情况中任何一种,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一次:①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②上课拖堂两分钟以上;③错批评同学一次;④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同学人格;⑤未经同学允许占用自习课上语文;⑥执行本“班规”不严。在“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他也不例外。原来他“潇洒”的背后还受学生的“制约”,在民主管理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