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呼吸衰竭临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于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客观指标: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的条件下,PaO2<60mmHg,或伴有PaCO2>50mmHg。(一)按动脉血气分类:Ⅰ型(低氧血症不伴高碳酸血症):PaO2<60mmHgⅡ型(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PaO2<60mmHgPaCO2>50mmHg(二)按气体交换异常发生持续时间分类: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一、急性呼吸衰竭病因ARDS(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病机制发病机制1、渗透性肺水肿的形成:多形核白细胞PMN、单核巨噬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对ARDS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创伤、脓毒血症、急性胰腺炎、理化刺激或体外循环等情况下,由于内毒素脂多糖(LPS)、C5a、白细胞介素-8(IL-8)等因子在肺毛细血管内大量聚集、移行到肺间质、移至肺泡腔释放炎症介质,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渗透性肺间质、肺泡的肺水肿PMN呼吸暴发和释放其产物是肺损伤的重要环节。Ⅱ型肺泡上皮受损因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和活性降低,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导致肺顺应性降低,功能残气量减少,肺泡即易塌陷,发生弥漫性肺不张,广泛的微肺不张,形成右至左的肺内分流,肺内流量的明显增加。症状:1、起病急剧而隐袭,多在原发病后1-3天内发生,常为原发病所掩盖,极易误诊,易与肺部感染或右心衰混淆。2、发热:多见脓毒症及脂肪栓塞引起的ARDS。3、呼吸频数(>28次/分)呼吸窘迫;4、咳血痰或血水样痰。5、缺氧症状:烦躁不安、唇和指(趾)甲发绀越来越明显,缺氧不因吸氧而改善。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征象1.具有可引起ARDS的原发疾病2.急性起病(12到48小时)3.呼吸系统症状:呼吸频数(>28次/分)或(和)呼吸窘迫4.胸部X线检查:可正常或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或斑片状或融合成大片阴影5.动脉血气分析异常:低氧血症,在海平面呼吸空气时,PaO2<8kPa(60mmHg);PaO2/FiO2<200mmHg6.肺动脉楔压<18mmHg心源性肺水肿急性肺栓塞张力性自发气胸肺不张ARDS治疗原则:二、慢性呼吸衰竭(一)气道阻塞性疾病气管支气管痉挛、炎症、肿瘤、异物通气不足PaO2↓PaCO2↑(二)肺组织病变肺炎、重症肺结核、肺气肿、肺水肿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V/Q失调PaO2↓或/和PaCO2↑(三)肺血管疾病肺血管栓塞、毛细血管瘤、肺梗死肺动静脉样分流PaO2↓(四)胸廓病变气胸、胸腔积液、外伤通气减少PaO2↓(五)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患脑血管病变、脑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中枢抑制、呼吸动力下降通气不足PaO2↓发病机制2、肺换气功能障碍,常产生Ι型呼衰(1)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正常V/Q=0.8V/Q<0.8——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静脉血经过通气不良的肺泡毛细血管未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如严重COPD病人。V/Q>0.8——无效腔通气。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交换。常见如肺气肿、肺大疱和肺栓塞。V/Q=0——真性分流。肺不张时肺内气体减少或无气体,而血流继续。此时流经肺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通气血流比值失调(2)弥散功能障碍:气体弥散指气体分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过的过程。肺弥散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肺泡毛细血管膜面积、肺泡毛细血管床容积、弥散膜厚度及气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因素。往往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同时存在。肺气肿及其他肺组织病变,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时可引起弥散功能降低。二氧化碳的弥散速率约为氧的21倍,所以主要影响氧的交换。临床上常可用吸氧纠正。弥散障碍(二)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PaCO2↑轻:脑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中:皮质下层刺激↑、皮质兴奋。兴奋、烦燥不安重:皮质抑制、CO2麻醉CO2麻醉(肺性脑病)——Ⅱ型呼吸衰竭各种神经、精神症状早期兴奋、失眠与低氧、高二氧化碳和酸中毒有关PaO2↓+PaCO2↑脑血管扩张、血流量↑重:脑水肿、压迫脑血管脑组织缺氧加重(一)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节律、频率、幅度的改变中枢性:潮式、间歇式、抽泣样慢阻肺:辅助呼吸肌参与、呼气延长→浅快→浅慢(二)发绀:缺氧的典型症状SaO2<90%,(还原血红蛋白≥50g/L—发绀)中央性发绀—由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所致周围性发绀—末梢循环障碍(三)精神神经症状缺氧急性: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