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煤矿安全评价报告范例前言义煤集团新安县鑫山煤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新安县邙山煤业有限公司,2011年3月义煤集团兼并重组后更名为义煤集团新安县鑫山煤业有限公司。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服务年限12.6年。矿井由郑州煤炭工业(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义煤集团整合后,委托义马广宇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重新编制了《义煤集团新安县鑫山煤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变更》。矿井采用双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主斜井井口坐标为﹕X﹦3854448.892Y﹦37604123.100Z﹦410.890m,落底标高242,井筒长度374m,倾角26度;副斜井井口坐标为X﹦3854440.472Y﹦37604090.175Z﹦407.873m,井筒长度337m,倾角29度,井筒断面8.1㎡;通风系统采用中央并列式,即主斜井进风,副斜井回风,设计以二个盘区、两个机采面保证矿井生产能力。义煤集团新安县鑫山煤业有限公司设计建设工程量4167m,建设工期8个月,概算投资2881.99万元,吨煤投资192.13元/t,地质储量365.83万吨,可采储量266.4万吨。矿井主采煤层为七2煤层,赋存于二叠系上統上石盒子组七煤段中部。煤厚0.1~0.8米,平均厚度0.7米。鑫山煤业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简单类型,即以顶板裂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类型。目前矿井正常涌水量小于2.5m3/h,雨季最大涌水量9m3/h,矿井生产受水害影响很小。2011年瓦斯鉴定矿井报告煤层自燃倾向性Ⅲ类、煤尘具有较弱爆炸危险性。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6.91m3/t、绝对涌出量0.30m3/min,属瓦斯矿井。煤层顶板为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或砂质泥岩,致密坚硬,不易垮落,属一级顶板,对生产十分有利。采煤方法为普通机械化开采,煤层倾角为6°左右。14020采煤工作面切眼长80m,工作面范围内煤层厚度0.4-0.6m,属极薄煤层,顶板坚硬完整,选用DW06-30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带帽点柱支护顶板,三、四排空顶,排距0.8m,柱距1.0m,最大空顶距3.8m,最小空顶距3.2m,循环进度0.8m,缓慢下沉法管理顶板。采用MG100-TP爬底板单滚筒采煤机,电机型号JDMB-100S﹙A﹚,电机功率100KW,电压等级660V,配套刮板输送机为SGB420/30型,电机功率30KW,使用胶带输送机型号为650S固定式皮带,电动机型号DSB40-4,电机功率40KW;电压等级均为660V。首采工作面按设计安装到位,试运转三个月,各系统运转正常,班生产原煤120吨左右。普通机械化开采技术的运用实现了高产高效并使矿井安全工作得到了保证,杜绝了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保持了较高的安全水平。根据国家煤炭安全监察局的决定,对全国现有煤矿的安全状况进行审查,对条件合格矿井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要求条件欠缺的矿井进行配套,然后发证。根据国家局的这一要求,义煤集团新安县鑫山煤业有限公司委托****安全技术检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对本矿进行“矿井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我们按照《安全评价导则》规定的内容、方法和步骤进行工作,评价人员和参评专家即按照评价内容到各矿搜集有关文件、资料、数据;评价人员和参评专家集中整理分析资料,疑问随时讨论,欠缺随时补充;评价初稿交矿征求意见;现场检查,验证评价结论;本次评价得到了义煤集团新安县鑫山煤业有限公司矿领导和各科部门有关人员的大力主持和帮助,全体参评人员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1概述1.1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的对象及范围通过对义煤集团新安县鑫山煤业有限公司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情况和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其生产过程中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度,对其安全管理状况给予客观的评价,对存在地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具体范围包括:1).评价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对确保安全生产的适应性,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制度等安全管理相关的内容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及其落实执行情况,说明现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2).评价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明确其是否满足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3).评价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施、设备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4).识别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度;5).评价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明确是否形成了煤矿安全生产系统,对可能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1.2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7.5);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6.29);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