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生物课(0).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生物课(0).doc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生物课(0).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初中生物课筠连县第三中学;聂林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上好生物课,让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感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还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体会、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要多;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如何上好生物课,让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感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摸索,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本人认为在新课标下上好生物课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注意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备课的过程中,采用的实例,尽量贴近生活,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缩短生物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在学习细胞膜具有维持细胞内环境平衡的作用,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内,没有用的物质被挡在细胞外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一微观现象。因此,我打了一个比方:细胞就像一所学校,细胞膜就像我们的围墙和校门,我们的保安人员会让我们学校的师生进入学校,但是会拒绝校外闲杂人员进入,维持我们学校的正常秩序。所以容易得出:一个细胞是一个多么有秩序的小“社会”,这主要是细胞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把抽象的微观世界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容易形象地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注意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新知识只有在认知系统中找到与之相关联的旧知识作为“固定点”的基础上,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才能使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系统而获得意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立足学生的知识背景,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主动探究生物学知识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展。如学生依据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的形状和古文中“履”字的含义(履为草鞋之意,小学语文刚学过),学生很容易理解草履虫这一名称的含义了,并且会很深刻地记住草履虫的形态特征。在做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学生已有了做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知识背景,并掌握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人体的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否一样,实验操作的设计是否与观察植物细胞一样,学生会凭借旧知识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并且提出了他们许多的看法,如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标本时滴加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滴加清水,目的是为了防止口腔上皮细胞破裂等。最后我们再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了两者的异同。因此,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较为容易地学习新的知识,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学的欲望。三、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现实生活事例中有许多是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创设生物学的情境。如在探讨植物叶片正面与背面气孔数目多少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实验,让学生们通过观测比较将自己的发现向大家说说,交流体会,从而深刻了解实验的结论——植物叶片正面气孔比背面少。这些具体的生动的学习情境及共同参与和发现,形成“学习共同体”,达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学好生物学。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常言到“活到老学到老”,如果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和补充,将来学生很难适应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授之予鱼,不如授其渔”,在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犹为重要。“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追捕猎物”的探究活动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典型,通过让学生在自行探究生物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会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又如在探究光对老鼠的影响活动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分析解决、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会终身受用的方法——如何去学习和探究新知识、新领域。五、注意学以致用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社会意识。例如在《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一课,教师可联系当前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学生生活经历入手让学生自己说出植树造林的意义,如每年3月12日同学们都要做什么?学生会回答,全国都要植树造林。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荒山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思考如何用生物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植树造林。既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利于学生对我国政府实行“退耕还林”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科学理解,加强社会意识和爱国热情。总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