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听课记录.doc
上传人:莉娜****ua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doc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高一语文听课记录高一语文听课记录《祝福》第二课时检查上堂课效果,齐读生字词。(3分钟)呈现本目标是细读课文,体会深意。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1分钟)导入新课:以几种死亡的形式: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杀,他杀引入本堂课讨论祥林嫂的死是属于那种死亡?那又是为什么?她的死又代表了什么?”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讨论探究(37分钟)1、教师板书“祥林嫂死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5分钟)2、讨论探究(1)让有自己想法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对于不同的看法一个一个来讨论。先———生1:他杀.师:那谁是凶手。要求学生去原文里一一找出答案,不同学生将答案集齐:鲁四爷、四婶、柳妈、卫婆子、她婆家人、“我”(此处师生共笑,课堂气氛愉悦轻松)。教师总结凶手:乌镇的一群人是凶手!(8分钟)后---—生2:自杀。师:为什么是自杀?开启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生2处于下风。(6分钟)(2)教师进一步提问师:为什么他或他们是凶手呢?(5分钟)学生一一说明缘由。A例如以“你放着罢,祥林嫂!”讲解句式和语序知识。(2分钟)B对回答者回答有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反驳、讨论。(5分钟)(3)让学生齐读小说的开头两节,结合注释回答这样的开头有什么深意?通过讨论,引出祥林嫂死了的原因是封建礼教。教师板书“封建礼教吃人”(6分钟)四: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造成的,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写完课后练习与本课同步练习复习下一课生字词。附:板书“祥林嫂死了!”“封建礼教吃人!”辩论、讨论的东西太多,因时间有限而不够深入探讨,教师应选一个进行深入探讨。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教学环节紧凑。教师就其中的一些学生回答的文中缘由穿插一些别的知识较好,学生不易对课堂的同一个探讨问题疲劳《琵琶行》第二课时检查上堂课效果,复述《琵琶行》故事进入课堂讲解探究1、让学生分组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之后选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小组到黑板上写出学生提出了大概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挑选了以下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了黑板上:A.景物描写的作用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C.欣赏描写音乐的句子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也不是学生能定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在学生选择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2、自主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一一释疑。A对“唯见江心秋月白”进行赏析,侧面描写B对一些描写音乐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选择一处赏析,小组讨论)“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教师点明鉴赏句子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方法指导(手法、内容、情感).此处能进行非法指导较好。指导结束后让学生再次鉴赏较好。教师指出弹奏的几个阶段.找出琵琶女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感慨(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小组讨论)教师明确三四段,让学生齐读.分析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经历、感受==相似教师点评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再读“我闻琵琶已叹息"段.作者与琵琶女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小组讨论),教师明确琵琶女是为自己,作者是为天下。教师未在文中找出答案,此处处理较差。白居易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用笔、心、泪)布置作业附板书正面侧面为个人为天下从诗歌整体出发,把握诗歌诵读上课整体环节清晰,环节推进明显能在学习方面给予指导质疑环节应更加精细化,教师的点拨过多。《蜀道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投影显示)已三秦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导入今日所讲《蜀道难》师配乐朗诵(投影显示)原文在投影上一一出现,师诵读后生齐读。在一片朗诵声中进入课文讲解.文本整体感知1、师:有一句诗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很多遍,请划出。投影显示包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句2、师:这三句同样是说“蜀道之难”,强调的内容相同吗?A生1:第一句强调的是高。生读第一句;师指导朗读:应该读的沉重舒缓,“噫吁嚱”,是为了加重语气,“危”应重读,“难于上青天”声音应扬起来,“蜀道之难”应平点,为后面蓄势。师范读。B生2:第二句强调的是险。(读)师指导:“凋朱颜"是吓得脸色都变了,所以应带颤音。师范读。C生3:第三句强调的是凶。(读)师指导:战祸频繁,“长咨嗟"是叹息的意思。师范读.总结:这一句就像乐曲的主旋律一样,一唱三叹,营造了雄奇、可怖的意境。问题释疑1、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李白赞成朋友入蜀吗?请找出劝诫朋友不要入蜀的句子。(投影显示)”问君西游何时还?······不如早还家。”师生分析,生读,师范读。2、悟读探究意蕴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再读此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