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doc

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首届民族典籍翻译研讨会南宁2012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黄中习作者简介:黄中习,壮族,广西田阳县人,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教授,英语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典籍英译。摘要:本文界定壮族文化特色词的范围,并以英译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说明为获取尽量翻译补偿的功效、充分传译壮族文化特色词汇涵义的四种译法。关键词:《史诗布洛陀》;壮族文化特色词;英译引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劳动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文化中就可能出现词汇空缺(lexicalvacancy)。简言之,就是不同语言文化中我有你无的词汇现象。谭载喜《中国翻译词典》中指出:“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给翻译造成很多困难的现象,可以概括为:一、由于生活环境、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二、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三、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四、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五、由于语言或非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转引林煌天,2005:102)。”壮英民族在历史地域、语言文字、文化思维、风俗习惯、宗教观念等方面差异很大,壮族典籍中有很多文化特色词,英语中难于找到对应词。本文拟以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英译为例,探讨壮族典籍英译中文化特色词词汇空缺的不同译法,以尽量取得翻译补偿的功效,充分传译壮族文化特色词汇内涵和外延意义,为我国民族文化典籍对外翻译提供参考。壮族文化特色词文化特色词(culturalwords)是指一个社会文化中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事物,为其他社会文化中所没有,负载这一事物的词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称为文化特色词。如汉语中表示生态方面的“三伏”、“三九”,动物方面中的“龙”,饮食方面的“饺子”,社会文化方面的“统战部”,宗教文化方面的“阴阳”,肢体语言的“磕头”、“作揖”等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本文所探讨的壮族文化特色词就是英汉语言所没有的词汇空缺。在壮族典籍的翻译和译注中,译者都非常重视壮族文化特色词的传译,仔细考证,认真研究,通达传译,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传达这些文化特色词汇包含的壮族文化内涵。《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以及我们正在编译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的译者无不这样处理,以获得民族文化传真的目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的壮族文化特色词汇举隅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在壮族文化典籍《布洛陀经诗》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精选而成。《布洛陀经诗》(收录了22种手抄本)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收录了29种手抄本,共八卷)是则是当代壮学研究的开拓性、标志性成果,不仅包括了广西壮族人民的原始文本,还包括了云南壮族、布依族的一些关于布洛陀的原始唱本,以古壮字原文、壮文拼音、国际音标、逐字汉译和汉语意译的形式展现,可谓经典厚重,弥足珍贵。覃乃昌、覃彩鸾、梁庭望、潘其旭、农冠品、张增业、黄桂秋、何思源等知名壮学专家已经论述了《布洛陀经诗》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在壮族语言文化中的原生态性价值和文化经典地位,笔者认同,拟不赘述。我们精选编译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同样包含很多壮族文化特色词,在研译这一壮族典籍的过程,我们发现壮族文化特色词汇有如下特点:壮族典籍保留了大量的古壮字壮族文化特色词中首先就是壮族典籍保留了大量的古壮字。我们精选编译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保留原作的古壮字。对照版的编排次序是:首行为古壮字,第二行是拼音壮文,第三行是国际音标,第四行是现代汉语译文,第五行是英语译文,富有特色。我们知道,从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到《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2004年),壮族方块文字确有使用,是历史文化事实,不容质疑。《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主编张声震(2004:48)指出,这些原始文本“可以追溯到壮族远古原始氏族社会巫术盛行的时代,大约从汉代起一直到宋代壮族先民经过了长达1000多年的摸索,随着汉文化的传播,才开始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来仿造一种表达壮语音义的文字,这就是后来用来记录麽教经文的古壮字……抄写年代最早的是清嘉庆十八年(1814年),最晚的有20世纪80年代重抄的。”壮族方块文字又称“古壮字”或“土俗字”,壮文称为“sawndip”(生字),意思是还没有成熟的文字,它又称“sawgoek”(根字),即最古老的文字。这些方块文字是懂汉字汉语的知识分子或民间宗人士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文字,这类似云南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例如,“父”、“母”、“(水)田”、“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