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 课时作业本(第174练)(含解析).docx
上传人:雅云****彩妍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届高考语文 课时作业本(第174练)(含解析).docx

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74练)(含解析).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74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甲】《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乙】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______。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______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丙】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_______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丁】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无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的时代,既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更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蔚为大观从而水到渠成归根结底B.蔚然成风因而水到渠成追本溯源C.蔚然成风从而顺理成章归根结底D.蔚为大观因而顺理成章追本溯源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甲B.乙C.丙D.丁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的时代,这既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更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B.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C.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既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更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D.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5.阅读下面的材料,给“京东大鼓”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京东大鼓是中国北方京东一带人民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怀柔和天津宝坻一带。京东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有过不同的称谓,如京东怯大鼓、乐亭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等。表演时一人站立演唱,左手敲板,右手击鼓为节,旁有乐师伴奏。1933年,香河艺人于景元在天津仁昌电台播《石兰传》时,称之为“京东大鼓”,“京东大鼓”之名就此通行起来。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登北固楼》黄景仁振衣直上最高楼,吴楚青苍一望收。此地山形常北顾,千年江水自东流。乾坤莽莽鱼龙气,今古愔愔花月愁。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振衣”典出《楚辞·渔父》中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首联点题,写诗人整衣登高,饱览胜景,心怀大畅。B.颔联写山形如同顾望北方,化静为动;“千年”二字写出历史的沧桑感,江水滔滔,古今不绝,与后文的“今古”二字相呼应。C.颈联“莽莽”同“茫茫”,写天地间鱼龙腾跃,莽撞而富有生气;“今古愔愔花月愁”暗含历史兴亡之叹。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妙用借代、叠词、夸张等手法,对仗较工稳,气势雄浑,富有表现力。7.有人说,此诗尾联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二者异同。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儒家一贯注重内省法,《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