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4-立足德育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板溪镇板溪完小德育工作评估自查报告德育建设是学校全面工作良性运行的基础。为此,我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本年度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条例,依托少先队、工会等工作平台,贯彻落实《印江自治县二00六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点》文件精神,拉开了我校“知荣辱、树新风”的校园“十无”活动序幕。一年的工作实践,各项工作得以长足发展,使我校“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现就评估自查结果作如下汇报:一、组织管理认识到位,忌形式过场优良校风的形成取决于德育工作的坚实与否。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德育建设摆在首位,党政一把手牵头主抓。为避免工作疏于形式,我们从2003年开始,就已经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支部书记主抓,工会协同参与的层层负责运行机制,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德育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决心,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各类相关制度,并逐步完善了检查记载与评优表彰并行量化考评的原则,以“师德师风民主评议教育活动”为突破口,严把政治学习质量关,支部书记陈世平同志亲自把关,工会大力协助,从源头上堵住了一切走形式过场的“下载抄袭”式的政治学习总结与心得,“德育建设领导小组”与“师德师风评议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全部分派到各基层评议小组中参与民主评议,从而率先走出了广大教师抵触政治学习的误区。在杜绝了政治学习走过场的工作基础上,我们抓住了创建地级“双优文明学校”和争取“全国干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项目的机会,拉开了我校“知荣辱,树新风”的校园“十无”序幕,进一步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把我校德育建设工作推向了深化的高潮。与此同时,各类常规活动和专项教育也得以规范和有序地开展。“八荣八耻”歌曲不只是停留在广大师生嘴边的口号,而是广泛深入到了校园的课堂内外,《守则》与《规范》不再是空洞的教条,而成为了评优表彰和操守评定的准绳。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握“制度管人、制度育人”的原则,做到制度的钢性与管理的绕指柔相结合,极大地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与政治水平,确保了政治学习的实效性,从根本上遏制了走形式过场。二、工作内容联系实际,忌口号教条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抵触思想教育和政治学习,是因为我们在组织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把学习的内容选择得过于抽象空洞,把学习的目标定得过高、过深,过于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和工作实际,这种目标与实际的远距离,让人们主观上产生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消极心态,从而导致淡漠政治学习和学习起来走过场的思想倾向。其实,德育建设的工作内容极为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大到爱祖国、爱人民,细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学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基地,其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人,而一个合格的新人,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还要有符合道德标准的言行举止和服务大众的思想情操。为此,我们从2004年起开始试行“小起点、长效应”式德育工作模式,除了组织必要的学习和领会上级精神外,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把师生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各类记载例入考查、考核重点,以此形式,把自评与集体考评有机结合,客观公正评价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含课堂常规)也顺理成章地融入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并让全体师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使他们由被动的制度“他律”转向主动的“自律。”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且毗邻三中,人员流动大,关系错综复杂,学生多自农村而来,且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大,长期以来,均是管理的薄弱环节,我们自2004年起,依托少先队组织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开始了规范整治,还不惜打紧经费加高围墙,增置名人挂像、标语、校训以及贴制新的“教育方针”,浓烈了校园文化氛围,并建立健全学校门卫制度和安全保卫制度,实行校园“半封闭”管理。为确保德育工作的长效运行,我们坚持了国旗升降制度,并努力做到了周一集体升旗,周五集体降旗,每周的值周班队坚持做到了周二、三、四的“小升小降”,与此同时,少先队紧扣本年度教育重点,在坚持做好“红领巾文明岗”日常检查记载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了“我做合格小公民”、“争做文明守纪学生”、“五自争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系列大型教育活动,还充分利用墙报、队报大力宣传校园新风,宣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这一特殊的宣传阵地,把校园内外的新人新风及时告诉广大师生,对校园内的不良习惯、违纪行为乃至卫生死角进行批评,极大地规范了校园内师生行为,为全校各班队争当先进营造了健康的竞争氛围。零食现象在每间学校都有生存的土壤,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组织各班召开专题班会,并有机结合“八荣八耻”中“反对骄奢淫逸”以及校园“十无”教育内容开展讨论,让孩子们认识到“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