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历程.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联经济历程.doc

苏联经济历程.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联得发展历程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2)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得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得革命火焰。(3)1917年4月,流亡国外得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与士兵得欢迎。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2)时间:1917年11月7日(3)领导人:列宁(4)地点:彼得格勒(5)结果:取得了胜利3、十月革命得历史意义性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得社会主义革命.意义: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击了帝国主义得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得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得解放斗争。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得探索(一)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措施:(1)1919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3)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得商品交易与最大限度得国家分配。(4)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得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得原则.到1921年引起严重得国内危机,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所处得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就是正确得。但具体分析起来,不同措施得性质与作用不尽相同。比如,无代价地征收农民得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就是保证自卫战争胜利所必须得,具有明显得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另一些措施,如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就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须得。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就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得,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这些措施,由于超越了生产力得性质与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得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得严重后果.到1921年春出现严重得政治经济危机.(二)前苏联新经济政策1、简述:为了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得危机,苏俄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税率得粮食税.随后又在经济领域颁布了一系列措施,这些统称为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于1924年斯大林开始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改革结束。2、具体措施:(1)农业方面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得粮食税,超过税额得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得负担。(2)1920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与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与雇佣工人。(3)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得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4)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得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与国家暂时无力兴办得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年11月,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4、评价:新经济政策得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得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得联盟,促进了生产力得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就是农民得欢迎,使1921年得危机迅速得到克服。新经济政策就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得一次重大突破:首先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就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恢复与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瞧,新经济政策得实质乃就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与国家资本主义得形式与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义成份与资本主义成份得经济竞赛,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得经济基础.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得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得方法与形式”。2、苏联得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1)苏联得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得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得农业国变成了强盛得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得形成①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制定。②特点:高度集中得经济政治体制。③形成背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得情况下形成得。④评价: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得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与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与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得状况;第三,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得利益,农业